刘慈欣《三体》书评之十一:大众的形象
(十一)大众的形象
刘慈欣在《三体》中,对人民大众不仅没有赋予团结、勇敢等特质,反而给予了极为强烈的贬低与鄙夷。在刘慈欣笔下,大众是自私的、盲从的、虚弱的、野蛮的,是不折不扣的“乌合之众”。
除了前文提及的红卫兵批斗叶哲泰、地球二维化时女逃难者喊叫,还有不少反映大众劣性的情节。
例如罗辑根据黑暗森林法则预测的一个恒星被摧毁,此事公开时正逢星际舰队毁灭,大众把罗辑当成神一样的人进行朝拜以图在危机中幸存:
“看到罗辑停下,人群便向他移动过来,在距他两三米处,前排的人极力阻挡住后面人群的推进,然后跪了下来,后面的人也相继跪下,发光的人群像从沙滩上退去的海浪般低了下去。
“主啊,救救我们吧!”罗辑听到一个人说,他的话引起了一阵嗡嗡的共鸣。
“我们的神,拯救世界吧!”
“伟大的代言人,主持宇宙的正义吧!”
“正义天使,救救人类吧!”
……”
当罗辑表现出无法解决危机后,人们对他的看法及对待他的方式发生180度大转弯:
在一个冷雨霏霏的秋天的下午,新生活五区的居民代表会议做出了一个决定:将罗辑驱逐出小区,理由是他影响了该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在雪地工程期间,罗辑常常外出参加会议,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小区里度过的,他就在自己的居所中同雪地工程的各个机构保持联系。罗辑恢复面壁者身份后,新生活五区就处于戒严之中,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影响。后来,随着罗辑地位的衰落,对小区的戒严也渐渐松懈下来,但情况更糟:不时有城里来的人聚集在罗辑所住的楼下,对他起哄嘲骂,还向他的窗子扔石块,而新闻媒体对这景象也很感兴趣,往往来的记者和抗议者一样多。但罗辑被驱逐的真正原因,还是冬眠者们心中对他彻底的失望。
……
面对着这个已经耗尽了一切的人,主任并没有丝毫的怜悯。和那个时代的其他人一样,她总觉得不管世界多么黑暗,总在冥冥之中的什么地方存在着终极的公正,罗辑先是证实了她的感觉,然后又无情地打碎了它,对他的失望曾令她恼羞成怒,她冷冷地宣布了会议决定。
……
“呀,他好像是面壁者呀!”于是孩子的父母也都回头看他,他只好承认自己就是罗辑。
这时,车内响起了《山楂树》。
车停了下来,“下去。”孩子的父亲冷冷地说,母亲和孩子看他的眼光也如外面的秋雨般冰凉。
罗辑没有动,他想听那首歌。
“请下去。”那男人又说,罗辑读出了他们目光中的含义:没有救世的能力不是你的错,但给世界以希望后又打碎它则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
……
一路上很顺利,但一个多小时后还是有人认出了罗辑,于是车里的人一致要求他下车。罗辑争辩说自己已经输入信用点买了票,当然有权坐车。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拿出两枚现
在已经很不常见的现金硬币扔给了他,他还是被赶下了车。
“面壁者,你背把铁锹干什么?”车开时有人从车窗探出头问。
“为自己挖墓。”罗辑说,引起了车里的一阵哄笑。
面壁者、民粹主义者、委内瑞拉总统雷迪亚兹,在结束面壁回到祖国时,被知道他试图用同归于尽方式对抗三体的民众乱石砸死:
雷迪亚兹高举双手,含着热泪对着拥向他的人潮深情地呼唤道:“啊,我的人民!”
他的人民扔来的第一块石头打在他高举的左手上,第二块石头击中了他的前胸,第三块砸在前额上并击倒了他。随后,人民的石头像雨点般飞来,最后几乎埋住了他那早已没有生命的躯体。砸向面壁者雷迪亚兹的最后一块石头是一位老太太扔的,她吃力地举着一块石头一直走到雷迪亚兹的尸体前,用西班牙语说:
“恶人,你要杀所有的人,那里面可是有我的孙子,你竟想杀我的孙子!”
说着,她用尽力气,颤巍巍地把手中的石头砸到雷迪亚兹从石堆中露出的已经破碎的头颅上。
还有一些细节,也能看出刘慈欣对大众的鄙视态度,例如在申玉菲丈夫魏成口述自己一些经历时夹杂的这段话:
对来这里的游客和香客都没什么好印象,那些游客根本不知道是来看什么的,只是东跑西窜地照相;而那些香客,看上去普遍比游客穷得多,都处于一种麻木的智力抑制状态。
最具讽刺意味的,莫过于下面这段描述人类在星际舰队毁灭后悲观绝望,所以十万人聚集在一起进行裸体性派对的情景:
整个广场上白花花的一片,那些白色的颗粒蠕动着,像一锅煮着的大米粥。
“那都是人吗?”罗辑疑惑地问。
“裸体的人,这是超级性派对,现在人数已过十万,还在增加。”
当然,刘慈欣也在本书中描绘了一些平民大众人性的善良与大爱。例如在描写太阳系二维化时有这么一段:
在飞船A.I.拉出的一个放大画面上,可以看到一对情侣拥抱着跌入平面,二维化后的两个人体在平面上并行排列,仍能看出拥抱的样子,但姿态很奇怪,像一个不懂透视原理的孩童笨拙地画出来的。还有一位母亲,高举着自己还是婴儿的孩子跌入平面,那孩子也只比她在三维世界多活了0.1秒,他们的形体也生动地印在这幅巨画上。
但是这样的描绘凤毛麟角(这都有些夸大了,似乎很正面描绘大众的只有上面这一段),绝大多数关于平民的描绘都是贬斥性质的。而且要注意到,刘慈欣对大众的赞誉仅仅指其对家庭成员的爱,而非公共领域的利他、为公。这虽然是陈述某种事实,但也可以反映出刘慈欣的保守主义思想和立场(重视传统家庭、轻忽公共领域,是保守主义的典型特征)。
刘慈欣对大众的描述,很符合《乌合之众》等批判大众(或者说“群众”)劣性的那些学术分析所说的那样。其他也有不少文学艺术作品表现大众的劣性,不过很少有像刘慈欣描述的这样生动、恶辣。
刘慈欣的这些描述,确实是当今世界很多地方大众的真实一面。而在中国,大众的这种劣性更为普遍突出。
但是,与前面各种描述一样,刘慈欣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并不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而是纯粹的冷嘲热讽。刘慈欣对大众的理解,不是那种深刻的同情式理解,而是嘲讽式理解。这与鲁迅那种强烈批判国民劣性,但是充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同情之心、善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性质和导向是完全不同的。
还有重要的一点,刘慈欣所描绘的是未来的世界,且其设定的场景尤其“大低谷”时代后的人类世界,很多时候是非常发达的,人民也是善良和有素质的。那么这样的社会,是应该出现类似于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那种公民社会的,民众也有一定的参政素质。但刘慈欣并没有描述任何有公民素质的大众,也没有描写公民社会(只有极少数提到类似的东西,例如市民对议员扔西红柿,还是贬抑)。相反,《三体》中却有很多英雄人物。当然,这同样可以以严苛的言论审查环境严酷来辩解。可是,根据刘慈欣在本书中及其他场合的价值取向,根本上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即便没有严苛的言论审查,他同样不会写公民社会,或者说不会写公民社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