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介紹香港,必然要直視完全顛覆近年香港政治的本土思潮。本土思潮的興起可追索至二零一零年代初,中港融合的加速使中港矛盾變得生活化和日常化,從「雙非嬰兒」引發的醫療資源之爭,到水貨客氾濫引發的邊境社區混亂,使中國威脅從政治印象演變成俱體的肢體碰撞。與此同時,中國政治變得更為專制,對港政策轉趨強硬,新一代感到原有的反抗政治不足以表達他們的不滿,以本土主義為號召的政治力量隨即急速壯大。

要選取恰當的書目把本土思潮的興起介紹予海外讀者,有一定困難。這段時期以本土為題的出版雖然不少,但以本土主義為號召的政治力量在壯大後迅速迎來各種內部分歧和轉化,要釐清並不容易。因此,這兒會選取一個相對宏觀的層面,介紹兩本回應本土思潮的著作,以作入門之選。

徐承恩的《香港,鬱躁的家邦 : 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開宗明義,要以香港本位的視角重索香港歷史,對抗那些「長期霸佔香港大書局的書架」,基於大中華意識形態的歷史書寫。徐承恩對本土思潮的貢獻在於不止要破,更要立。無論你是否同意他的政治立場,也不得不承認他對審視和重新解讀歷史的認真態度。他一方面批評中原視角史觀中的種族主義,同時也沒有對英治時期浪漫化,直指「殖民仁慈專政亦迴避香港主體之建立」。挑選徐承恩的著作為本土思潮的代表,也是期望會有更多持相類似觀點的論者可以同樣以扎實的書寫,讓生於憂患的本土思潮變得更為全面和完備。

《粵語的政治:香港語言文化的異質與多元》雖然並不是一本推崇本土思潮的著作,但卻回應了本土思潮的一些關鍵問題。自本土思潮興起以來,一直有輿論質疑相關議論容易流入本質化的情緒動員,忽視了對本土內涵的細緻思考。語言政治正是其中一個代表。不少持本土觀點的論者擔憂政府重視普通話而輕視粵語的教育政策,是要變相打壓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不無道理。然而本書並不限於相關批判,更把對粵語的關懷拉得更闊更深,從五六十年代的粵語功夫片說到少數族裔的粵語教育。本書可謂提供了一個典範,讓我們高舉香港本土文化的同時,不至於忘卻其內部差異與多元。

作者簡介

徐承恩

開業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哲學碩士,業餘香港研究學者,研究範疇包括香港歷史、中國邊陲史以及國族主義。著作包括《精英惡鬥:香港官商霸權興衰史》(與伍子豐、易汶健合著,東寶製作),《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青森文化)及《思索家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前衛)。

文潔華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系主任及教授。她的研究及著作範圍包括:比較美學、比較哲學、女性主義哲學、文化研究、性別研究、文化藝術等。

接下來會介紹一系列的傳記。香港故事既是大國碰撞的故事,但最終也離不開人:無論是作決策的人,還是受這些決策所影響的人。從他們的生命出發,可以對香港故事的宏大論述作出重要的補充。這次我們從中英兩國出發,通過於一九八零年代在港代表中方的許家屯,以及於一九九零年代在港代表英方的彭定康,重新認識九七前香港的數個重要轉捩點。

從今天的目光重看《中英聯合聲明》的簽訂,不少輿論都批評當年的某些社會領袖把香港的未來想得太樂觀。從《許家屯香港回憶錄》的紀錄可見,當時的社會領袖並不是沒有爭為香港取過,只是許多關鍵決定都是在密室發生。許家屯在一九八三至一九九零年期間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相當於今天的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從第一線見證聯合聲明的簽訂和《基本法》的起草。書中紀錄不少香港商界和政壇巨人在九七前的政治立場和互動(例如李嘉誠對立法會分組點票的反對),是認識香港歷史的必讀作品。許家屯本人在任內以相對寬鬆的態度認識香港各界,促使港人接受「一國兩制」的安排;然而因為他在八九民運期間容許親中機關的成員公然支持民運,最終導致他於一九九零年出走美國,恐怕也預示了香港日後面對的挑戰。

彭定康既為英國派駐香港的最後一任總督,他在香港所寫的日記近日出版,同樣為對香港歷史的研究帶來重要材料,可與坊間對其任內功過互相對照。例如彭定康選擇穿著西裝而非殖民地官服出席就職典禮,當時輿論解讀是他要為在任期內帶來改革定調;日記中則紀錄到他確實有和相關部門商討過這安排,認為自己如果戴上那頂插滿白色羽毛的帽子的話,是不可能再談改革的。但也有另一些片段可以見到他的個人感受和社會反應的差異。例如他到港任職第二日隨即搭地鐵到旺角行街飲涼茶,在當時社會引起極大哄動,被視為香港政治表演第一人;當天他自己卻在日記中說覺得效果一般,畢竟他可是個專業政客,這些親民秀當時對香港人來說很新鮮,他自己在英國早已做慣做熟。彭定康既為英國人,他的這本日記也在文中留下不少英式幽默,讀起來甚有趣味。

作者簡介

許家屯 (1916-2016)

原名許元文,前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共江蘇省委第一書記、中共港澳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六四事件後於1990年出走美國。著作有《許家屯香港回憶錄》、《許家屯回憶與隨想錄》、《周南口述:遙想當年羽扇綸巾》

彭定康 Chris Patton

香港最後一名港督,現為英國牛津大學校監。任內負責香港主權交接事宜,推動及主張「五十年不變」。卸任後被英女王冊封為終身貴族,成為上議院議員,持續關注香港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