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有三怕,老師警察白大褂
(寫作草稿:
小孩有三怕
老師警察白大褂
老師教你動動手
動口
一動不動
)
此處的小孩子,特指,成長於中國的,幼稚園到國小五年級之間的。她們經歷了 covid-19 疫情以來的,國內過度的防控。
老師,
傳道受業,沒有什麼感覺,可以肯定的是,老師的形象與知識、尊敬沒什麼關聯。
孩子眼中,老師,更多是意味着,作業和懲處。
午飯後到去學校前,每天都有中午必須完成的作業和今日必須完成的作業。老師在課堂上不斷地使用命令式的語氣,厭其煩後,也許會轉向生氣並伴有聲量的提高。「必須」「上交」「不然的話」「不準」,這是常用的詞彙。和大學裡面老師的區別就是,小學的老師言辭直接,略微粗糙;大學則是會以畢業證等,委婉地私下的威脅。
「不寫完作業不準吃飯」「就是哭也要給我寫完」,老師把壓力傳給家長,家長把脾氣扔給孩子,孩子帶着這份脅迫在刷着抖音長大。
作業就算熬夜完成了,萬一哪一次忘記帶老師指定的工具,懲處也會到來。
懲處,可以根據老師當日的心情來定,也會根據孩子的家庭背景來裁奪。戒尺打手,算是較輕的懲罰。被打反而是幸福的,戒尺是木頭做的,它是會斷掉的。
更難受的是,被叫到黑板前面站一排,擡起頭。老師走到後排去,微蹲、翹屁股、橫拿着手機、咔嚓一聲,開心地拍下“犯錯者”。然後,家長群內立即出現老師精心拍下的這張照片,備註了老師的一行,「今天沒帶作業本的」。
回到家,家長的二次懲罰如約而至。家長群內,互相攀比諷刺,這股氣又是疊加到自家孩子身上了。老師不需動手,一張照片,操控了家長的拳頭。
警察,
無論是交通警察或者是協助輔助的警察,總之,那個帶「警」標誌的制服都是一個樣。
警察這個概念是大人傳輸給孩子的,再結合偶爾遇到的警察們,這個形象就飽滿起來了。
首先,在國內很流行的一句歌詞是,「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裏面」。按這句話來實踐的孩子,被老師及家長稱之爲“蠢”“傻孩子”。
再者,每逢節假日之前的幾天,路上的交通警察變得多了起來。汽車會被攔下檢查,後排的大人是否系上安全帶。攔下電瓶車,檢查後座的孩子是否戴上頭盔,是否逆向行駛。
他們態度比老師還冷酷,有時是飛揚跋扈。
大一點的孩子被嚇得畏畏縮縮,小一點的直接嚇哭。警察記下身份證號碼,大人拿着罰單,很方便地在手機上上交了罰款。然後告訴孩子,「他們缺錢了」。
與往日不同,他們大批伏擊的時機,要麼是外省上級要來檢查,要麼是節日前幾天。平時,是不會檢查這些的,這好像稅收,需要的時候你也許就被偷稅漏稅了。
與往日不同,他們不是站在顯眼的十字路口,而是躲在陰暗處,守株待兔,似乎有種玩遊戲的快感似的。
不只是交通警察,偶爾目睹到現場處理事故的110,粗魯的大嗓門,肆無忌憚呼喝着周圍低下的居民。
更別說中國城管了,一句「城管來了」,像是聽到國內抗日劇本的「日本鬼子來了」。
白大褂,
從「四月之聲」的上海,到「A4白紙」的烏魯木齊中路,這段時間,小孩子早飯之前是做核酸的。頻次是,一週至少兩次,當城市新增兩位數的時候,則是每週七次。
所以,穿着白大褂的,是PCR核酸檢測員,只要看到他們,孩子的嘴巴自覺地張開。白大褂,也意味着,乖乖張嘴,等着被棉籤捅喉嚨。
如果感冒發燒,或者肢體受傷,還要在家長和醫生的呵斥下哭泣。
吃藥打針,以及醫生,應該是保護身體健康的,卻被家長妖魔化。「不好好吃飯帶你去打針」「不聽話讓醫生來治治你」,恐嚇教育無處不在。
醫生呢,戴不戴口罩,都無法掩蓋冰冷的面孔。「你把孩子逮住了」「你怎麼不抓好」,孩子的哭聲中,家長被醫生責令着。落在孩子身上的拳頭,讓孩子哭得更大聲。但這是第一次,以後,孩子就學乖了,屈服在脅迫與武力之下。
冰冷的聽診器,醫生冰冷的手,冷冰冰的語言,讓孩子如淋雨的麻雀般,瑟瑟發抖。
成年人的臉上沒有了善意的笑容,小孩子的心裏也失去了陽光的照耀。
烹貓煮狗司空見慣,則虐待貓狗就習以爲常。
寫了這麼多無趣的話,給自己,這個長不大的成年人,兩個建議,
保持笑容,有錯就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