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一年將到尾聲,我們在今年的最後一個月為大家回顧原住民族世界的重要新聞,今天我們來看一段聯合國新聞,回顧一則關於傳統食物的文章,外加長達十小時的深海影片,同時不忘記向冬天倒數:離冬至還有2天,離年底還有12天。

  • 聯合國宣布原住民語言十年計畫
  • 回顧文摘:禁狗肉令與納迦人,生活方式與食物主權
  • 影片:向下沉淪・十小時深海奇觀
Source: UNODC/Laura Rodriguez Navarro

聯合國宣布原住民語言十年計畫

上週五(12 月 16 日)聯合國啟動「原住民語言十年計畫」,要協助原住民語言存續,避免更多語言滅絕。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事務部(DESA)的數據顯示,原住民族人口佔全球總人口比例不到 6%,但全球約 6,700 種語言中,有超過 4,000 種是原住民語言。隨著每一種語言消失,該語言承載的思想、文化、知識也隨之消失,對全人類來說都是重大的損失。

但語言是否存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而是使用語言的整個人群生存條件的問題。原住民能否保有自己的語言,與能否保有傳統領域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此外還必須在政治上不受更強勢語言和文化的壓迫,否則就會像今天台灣的原住民一樣,連使用自己的語言書寫名字都受到政府機關的刁難。

可惜的是,聯合國公布的十年計畫並未真正考慮到這些現實。

此外,抱有善意希望協助原住民族保有語言的人,可能也很少想到文化差異與價值衝突。例如今年我們為大家報導過納迦人與狗的關係:狗不僅是他們的獵犬和友伴,狗也是他們的食物。這樣的習俗被許多人指責,反而曝露出我們對他人文化的尊重始終受限於自己的道德和價值。


回顧文摘:禁狗肉令與納迦人,生活方式與食物主權

「我們的語言和平原地區的語言完全不同。我們的社會與印度教徒或穆罕默德人沒有相似之處。他們一個看不起我們的牛肉,一個看不起我們的豬肉,兩個都看不起我們受教不足。但這不是我們的過錯。」

以上是 1928 年納迦人(Naga)提交給當時英屬印度立法委員會的一份備忘錄,以語言和食物來說明他們的獨特性與自主性。不過納迦並非一個民族,而是印度東北部山區與緬甸交界處居民的統稱,共有十六個部族。他們的語言屬於藏緬語系,迥異於印度西部使用的印歐語系和東南部的達羅毗荼語系。

納迦人和印度其他地區人口頗不相同,這一點並無疑義,但在納迦人以上述備忘錄強調自己的食物特性九十年後的現在,印度的動物保護團體以動物權名義將食物政治化,呼籲納迦蘭邦禁止狗肉,納迦蘭邦政府也確實於 2020 年 7 月 3 日下達此等禁狗肉令。此事在納迦人當中掀起軒然大波,最後禁令在同年 11 月遭到印度古瓦哈提(Gauhati)高等法院擱置。

但這並沒有解決問題。為什麼印度一般人不能吃狗,納迦人卻可以吃狗?

印度在過去十年間也有關於食物的爭論,主要圍繞在牛肉上。相關學術研究指出,學術界和公共辯論從少數民族的生計、牛肉作為蛋白質的營養來源、維護社區宗教情感等因素,來討論牛肉是不是恰當的食物。但部落居民的肉類文化並不在考慮之列。換句話說,關於食物的辯論被主流文化掌握,原住民部落的文化成立方式則被忽略。

納迦學者主張要將食物去道德化,應該真正去認識肉類來源(如狗)在原住民文化中的位置。

納迦人認為取用狗肉具有醫療價值,但並不只把狗當作食物。狗在納迦文化裡扮演重要角色。狗是狩獵夥伴,也是主人的陪伴者,飼養的狗死了,主人通常會把狗送給其他人食用,因為主人對狗有情感依戀。獵犬年老不再狩獵時,也會被送給其他人食用。人們相信狗在夜間嚎叫代表惡靈接近,會進行相關驅逐儀式。他們也相信亡靈受狗的引導前往死者國度。不過外來宗教引進之後,許多傳統習俗都遭到廢止。

現在納迦人還在與種族歧視等社會暴力抗爭,狗與狗肉成為他們身分認同的重要象徵,禁狗令因此被納迦人理解為對他們文化的蔑視與攻擊。納迦人要求外界承認各地飲食習慣的差異,以及不同動物在不同社會裡的不同位置。

Source: Wilimedia Commons

影片:向下沉淪・十小時深海奇觀

看夠了地表烏煙瘴氣,歡迎來到海洋世界,看種種奇特大洋生物。這是長達十小時的 BBC Earth 深海影片,沒有旁白,只有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