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之後,馬上想到納粹剝削片─《The Night Porter》(中文片名有《午夜守門人》、《狂愛》....等),電影講的是戰後歐洲,一個集中營揮官,和被囚禁的女關押者,發生SM式的畸戀。戰爭結束後,兩人無意間重逢,又回到戰時SM畸戀狀態。
覺得無厘頭嗎?《你在我心上》就是用少男少女戀愛,包裝甚至美化威權時代的語言歧視政策,看不出有一點批判、反省。甚至學生在當時,除了私下表達不滿,和消極抵制以外,也極少衝撞。不就跟《The Night Porter》一樣,在威權關係中處於宰制/被宰制關係的兩方,也隱然存在情慾的可能?甚至在宰制關係結束後,就可以毫無顧忌的愛下去?
學生惟一正面衝突,是在那場寒假看電影,學生講台語被老師、教官發現,頂撞的居然是國語推行員素芬,被歧視的台語族群,居然沒有半個人反抗,還需要壓迫體制一部份的素芬出來帶頭。
素芬跟志常之間的感情處於不對等和分歧的社會位置,包括身份、族群、階層。素芬是「外省人」(電影後半有段診療間的戲,醫師提到素芬家在中國有許多親戚),在威權年代就是優勢群體;志常出身弱勢階層的南部鄉鎮,父親入獄,僅靠祖父開雜貨店維生。畢業典禮那場戲,志常本來都準備好畢業/求愛禮物,但碰到素芬家人和青梅竹馬哥哥,立刻矮上一截,只能草草避開。
這部片對當時語言政策的描述、解構,不是全無貢獻,它很直白將國語獨尊政策的核心價值,赤裸裸呈現出來。那不僅是語言管制,一開始陶晶瑩演的老師,就坦率說:「講國語才有前途,處罰是為你們好」,這就是文化清洗,要重塑族群和國族認同,甚至和社會階層架構掛勾,會講國語才能在社會立足,否則就是邊緣人。此外,罰款措施讓志常不得不「借」祖父雜貨店的錢,才得以繳清,顯示「國語推行」造成經濟剝削。
到最後,雖然兩個人都離開校園,語言歧視政策也早就不存在,但是當年推行的措施卻在兩人關係中留下殘蹟,他們之間情話綿綿、呢喃軟語,甚至包括登記處罰的警告句「班長一句」、「班長髒話一句」都變得羅曼蒂克,好不浪漫。一場兩人在校園相遇的戲,讓志常困擾不已的罰款,也變成兩人間愛的互動。充滿國家暴力、文化壓抑和階級歧視的語言管制政策,被美化成愛情的記憶,對當年被深刻歧視的台語族群,實在「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種結構不就跟《The Night Porter》很像?在威權時代,兩個人隱然有施虐/被虐的關係,志常被罰的很痛苦,但因為執行的是他喜歡的女生,處罰過程變成某種SM行為,宛如「打是情,罵是愛」的驗證。而素芬也很快樂的活在這種關係中,偶爾用一點犧牲的面目,搏得志常的愛意,素芬故意考差,跟他說「你被罰25$,我就考25分」,這簡直是情緒勒索,那是要志常被罰更多?誰出錢啊?。
兩人的感情在離開校園之後,橫生波折,表面是素芬升學不順,以及兩人對關係的不確定和焦慮,加上陰錯陽差的誤解。但是,在現實社會中,這類階級、文化、經濟落差甚至族群歧異的關係,原本就困難重重,很多上一代的人都知道「本省/外省」聯姻,在60~70年代有多困難、多不被家族祝福,這同時存在兩個族群內部。雖然電影裡面刻意不提,只要活過那個年代的人,都輕易看得出來。
當然啦,校園愛情小品用這麼嚴肅的政治、文化觀點分析,一定大批影迷護航「只是戲嘛,為什麼要這麼嚴肅?」就當我無事生非吧。在Youtube上找到一段影片,是某個台語文化頻道作的,把《你在我心上》預告全配上台、客語,也是有一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