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托里奧.維內托號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義大利海軍和其他主要海軍強國都受到《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該條約允許義大利海軍與法國海軍平起平坐。義大利有70,000長噸(71,000公噸)的戰艦噸位可供新艦使用,但是在1920年代,由於嚴重的預算問題以及避免與法國進行海軍武裝競賽,它們避免新艦的建造。這些財政限制也迫使義大利人在1928年拆解「但丁·阿利格里」號。儘管如此,義大利海軍仍決定在1930年代初利用其多餘的噸位,結果造出4艘利托里奧級戰艦。其中兩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完成,在北非戰役期間被廣泛用於護送部隊。三號艦「羅馬」號於1942年完工,但在1943年9月義大利向盟軍投降時,被德國無線電遙控炸彈擊沉。四號艦「帝國」號則從未完工,反而被美國轟炸機擊沉,並在戰爭結束後拆解。兩艘倖存的艦隻,「利托里奧」號和「維托里奧·維內托」號,被交給盟軍,後來被拆解。

船艦特點

維內托級戰艦充分體現了義大利海軍在地中海的作戰意圖,其突出特點是續航力相對較小,安裝大功率動力裝置使航速達到30節。艦體舷側主裝甲帶採用傾斜布置,特別設計了水下舷側防護系統—「普列塞系統」(一種圓筒型的防魚雷系統),其防護系統的設計思想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採用了帶延伸結構的的盒型裝甲艙和普列賽防魚雷系統,裝甲防禦和水下防禦體系完全是獨立的。預計防禦標準為裝甲艙可以在16000米及更遠距離上承受己方885公斤381毫米穿甲彈的命中,防魚雷系統能夠抵禦350公斤TNT水下戰鬥部的爆破威力。
利托里奧號
該級主砲配置為三座三聯裝381毫米50倍口徑艦炮M1934,在艦體前部呈背負式安裝兩座,艦體後部安裝一座。裝備50倍口徑15英寸主炮具有射程遠和威力大的特點,但是主炮身管磨損嚴重壽命比較低。該級火力系統的威力是很強大的,但是由於缺乏雷達,從而不具備有效的夜戰能力。 90毫米高射砲性能先進,但因為存在的技術缺陷和沒有雷達指揮的緣故,沒有在戰鬥中發揮出應有的效能。
首艦維內托號於1934年開始建造,1940年建成服役。當2艘維內托級在建時,1936年義大利退出倫敦召開的限制海軍軍備會議,義大利海軍認為還不具備足夠的力量對抗英國、法國在地中海的聯盟,決定再建造2艘維內托號的改進型。該級戰艦以砲管壽命短的代價(其內膛的使用壽命僅為110-130發),獲得了同期所有國家15英寸主炮中穿甲能力最強的優勢。
羅馬號

經歷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1940年11月11日由英國海軍發動,光輝號航空母艦執行的空襲塔蘭托之下,二號艦利托里奧號遭重創擱淺。1941年3月馬塔潘角海戰,旗艦維內托號被可畏號航空母艦空投的艦載魚雷擊傷。1942年之後由於燃油危機,維內托號及其姊妹艦一直待在港口裡,直到義大利投降。
碧藍航線 - 維托里奧.維內托號戰艦
義大利投降以後,利托里奧號改名為義大利號,被西方盟軍接收,1943年9月9日駛往盟軍控制的馬爾他島的途中,被德國空軍使用弗里茨 X無線電制導炸彈擊傷。同行的羅馬號也被弗里茨 X命中,彈藥庫發生爆炸沉沒。倖存的維內托級戰艦戰後被拆毀。
碧藍航線 - 羅馬號戰列艦

同級艦

本級一共四艘艦船,分別是:旗艦維托里奧·維內托號(Vittorio Veneto)、二號艦利托里奧號(Littorio)、三號艦羅馬號(Roma)、四號艦帝國號(Impero)(未完工),羅馬號為改進型,帝國號雖也為改進型,但她後來被改造成航母。
(部分資料來源來自於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