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代有一段時間,每天跟一群朋友混在一起成天想找架打。一群狐群狗黨有幾個學跆拳道的。現在回想起來發現有一個共同特色:那些剛剛學了一年的最趾高氣揚,走在街上就希望有人找他麻煩。有一位段數較高的黑帶,卻一直很低調。那時候以為他是謙虛⋯⋯現在回想那未必是謙虛,而是他知道自己有多少不會的;那些張牙舞抓的也未必是狂妄而是無知 - 他不知道自己距離會有多遙遠。
現在我知道原來張牙舞抓的人正站在「愚蠢峰」上。他們只是不知道自己正在愚蠢,這無關謙不謙虛。如果一群同一層次的人聚在一起,那就形成愚蠢群。這也是今天網路世界這麼多錯誤消息的原因。

我們常常說某某人很驕傲,或某某人很謙虛。其實這些話都很表面,因為我們看到的驕傲與謙虛都寫在臉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驕傲的時刻,也有謙虛的時刻。而且未必寫在臉上。所以驕傲或謙虛要看時候、看事情,而不是看人。
就內心而言,我無法判定我是謙虛還是驕傲 - 這裡的驕傲是認為自己很有能力 - 我可能在言語上謙卑,可是那並不代表已經謙卑。內心過於自信才是真正的恐怖,因為我們可能不停地做錯誤的決定而不自覺。這樣內心不知情的自大,很可能臉上寫的卻仍是一片謙虛。
我們每人每天都可能陷入這種無知的輪迴。我也很早就感覺到這些每天都跟我和周邊人發生關係,直到最近讀到 Dunning-Kruger Effect 才發現這跟一生中所有跟期望有關的問題,似乎都連上了答案。
我不懂心理學,所以冒著野人献曝的風險,把它端出來分享。
這一套理論其實已經存在很久,直到1999年才正式用學理以科學文獻呈現出來。把這麼一套簡單的理論放在所經歷的人與事上,竟然很多都可以解釋得非常清楚。只不過這並不是驕傲與謙虛那麼容易回答, 這一切都跟內心自我認知有關。

自信往往出於無知

鄧寧-克魯格效應 解釋的是「能力與自信」之間的關係。最簡單(也許不精確)地用數字打個比方:能力是零的時候,自信也是零,你不會去做那些超越能力的笨事;能力是1~2的時候,自信很快跳級升為9~10,因為你不知道這個領域有多深,所以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哪些不知道的,你根本不知道那個距離有多遙遠,更糟的是你連錯了都不知道。
略知一二無法幫助判斷對與錯 - 就像在海灘上一路行走很順的人,不會知道海有多深,他也許真以為自己可以走過整個海洋。這不是自大,是無知。這個人可能是個很謙卑的人,但謙卑無法改變無知。學習是唯一的方法。
只有能力漸強你才深刻了解自己知道的有多少,不知道的又有多少,這時候自信反而遠低於當初能力只有1的時候。但現在你做的決定往往是對的 - 因為能力與自信已經同步沒有落差。最後這個階段才是一路成長精通的階段,也才是收穫最豐富的時候。
回頭看看我一生的職場經歷,幾乎完全符合這個曲線。
網路上有人把一生職場用這個理論畫出曲線圖,精準又有趣地表達出職涯的不同階段:從熱情但無知,到谷底失望,到發憤圖強,到高峰精通。 從這個示意圖可以看出愚蠢高峰期的自信,竟然跟大師級的自信比肩起步。
這條路我們可能每個人都照章走過,如果還沒走完,也可能正走在那樣的路上,但糟糕的是我們可能也同樣自信自大了好一陣子才慢慢學會覺悟。

Self Improvement- Dunning Kruger Effect

The Dunning Kruger Effect explains illusion of competence at the start of learning something new to the point of ignorance. It begins with a false sense of confidence to try something new for the first time.

略知一二最危險

下面的教育短片用開飛機來解釋這個理論:飛行時數在5、6百小時之間的飛行員會進入號稱「死亡區域」的成長階段,那個階段最容易發生意外。
我這一路在職場上的心路歷程,也印證著這個理論。
剛進職場的頭幾年我只知道埋頭學習,由於努力學習又吸收得快,短短幾年就升為資深人員 - 那也是愚蠢的開始。又深耕五年以後我突然開始信心大增,嘴巴雖然不說,但心裡慢慢把自己當作領域權威。我把「權威」的標準降到這麼低,因為我根本不知道還有哪些是我不知道的。
然後我又發現過去所知道的很多竟是錯的,同時又發現打開下一扇門之後,另一個房間裡全是我不知道的,而領域的途徑上竟有這麼多扇尚未打開的門。
當認知走到這一步的時候,你很可能已經燒掉了10年光陰。這時候回頭看看當年的愚蠢高峰,才真的覺得嘴巴上的謙卑,根本改變不了任何事情。我們需要的是認知上的謙卑,要認清自己還有多少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