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誰還記得自己的19歲?天爸的19歲大概無憂無慮地,在台灣享受著大學生活。那時候的天爸沉迷電影,在電影社為同學介紹香港電影,1997-2000年的香港電影雖然已經不及97前耀眼,但仍然金光燦爛!後97的政治隱寓與充斥娛樂的光影交織在一起,為影迷提供豐富層次的閱讀體驗。
為什麼會談到19歲?因為張婉婷導演的《給19歲的我》在金馬影展上映,早在幾個月前就期待這部電影,幸好在金馬影展上映,讓在台灣的我們能夠欣賞。這部電影不只香港人,每一位關心教育,關心子女成長的大人都很適合看。
因為英華女校重建,校長邀請校友張婉婷導演為此拍攝紀錄片,為2000年出生,2012年入讀中一的學生,拍下舊校遷至臨時校舍再重返重建後新校的六年成長歲月,又因為重建延期,最終在2019年才建好,剛好就在幾位主角19歲的時候,迎來一所陌生的新校舍。然而張婉婷沒有拍太多校舍變遷,而是描寫在大時代下六位被挑選拍攝的女生,在成長過程遇到的重重難關,不只是成長的紀錄,還包括反國教、佔中、反送中等等,學生如何與自己、與學生之間、與家人之間、學校之間、社會之間的掙扎。難度之高,拿捏之準,不愧是張婉婷導演。
在2022年誕生的電影,注定要在政治正確紅線之間求存。那些激動人心的畫面其實不多,但我很喜歡其中幾幕。其中一幕是反國教期間,學生會在校門派發黑絲帶,呼籲為這議題發聲。其中一位學生避開不取黑絲帶,導演問為什麼不取黑絲帶?學生回應說政府想怎樣就怎樣,難道我們發聲之後會帶來任何改變嗎(大意)?
2014年佔中,導演安排了幾位同學與英華首位督察畢業生對談,每人說出為何支持或不支持,有一位學生中一時的志願是做警察,她當時支持政府。導演呈現的是畢業生督察提醒學生,尤其想當警察的她,穿起制服後警察就代表法律,所以不能偏頗任何一方。
言尤在耳,時間去到2019年,她們都讀大學了,這一段反送中的訪問只有訪問兩位學生。一位是這位希望投身做警察的,她畢生努力為求成為督察,這位在反送中時支持政府的學生,因為不想別人犯錯而自己承受惡果,所以決定放棄當警察,她突然覺得她一輩子都白過了⋯⋯
另一位接受訪問的是選擇做單車香港代表隊選手的學生,在2019年放棄為港隊效勞,原因是教練的練習方法不能為她提高到另一層次,所以選擇重返大學校園生活。而政治與她何干?她坦言香港在海外的地位已經改變了,她沒有說出口的是,這種香港地位的改變,是被動的。而教練未能為她帶來更多成就,她也是被動的。她要找回人生的主導權,她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然而她堅持的價值觀,其實也是一整代社會所遇到的困境。
電影呈現了兩位女生的19歲,而真正重要的,是沒有呈現另外幾位的訪問。究竟是沒有拍?還是因為她們表達過什麼?為什麼沒有選她們的訪問?這些看不到的,或許才是最真實。
整部電影中,天爸特別喜歡選學生會長的一段,其實這一段就是現今紅線處處下,張婉婷導演對社會最大的提醒或控訴:公民教育!我們應該怎樣形塑一個好的社會?今天現實社會,還能否容得下紀錄片中學生會選舉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甚麼是教育?電影中兩位校長及副校長都用身教,告訴大家怎樣的成年人,才是值得年輕人尊重的;怎樣的胸襟,才能陪伴孩子成長。
//用愛去浸死佢哋//
天爸現在做全職老師,看這部電影感受更深,我們只是看見這個孩子永恆中的片刻,電影中壞透的阿佘,最後考上港大,曾經輕視她的那位舞蹈老師,斷言她畢不了業,事實上她因為打架而被告上法庭,情緒失控不能上學⋯⋯她差一點點就毁於一旦。但老師與校長給她適當的空間,容許她不上學,亦沒有因為這片刻而放棄這位學生,這個會煮早餐給男朋友,會吸煙打架,傳聞中有做援交的女生,她在成長最叛逆的片刻過後,重新她的人生旅程。學生的狀況千千萬萬,但如何陪伴就是教育的關鍵了!
電影中亦放入適量的家長角色,讓我們看到家長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家人如何支撐起孩子的未來。很誠意邀請所有家長老師陪伴國高中孩子一起入場觀看!
為什麼是《給十九歲的我》?為什麼是19歲?看了一些評論,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導演談的,是2019年的我,是整個香港都在抗爭時的我,是一整個民族一同成長時的香港!!!一群2000年出生的孩子,19歲就是2019年!多巧妙的寓意~而我們現在連「2019」這組年份都敏感到不適宜成為電影名稱了?
2019年的我,不只是這六位被追蹤拍攝的女生,更是每一位香港人。2019年的我們,在這個轉捩點,究竟怎樣作出了影響一生的決定?放棄做警察?放棄代表香港?還是放棄暫時管理香港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