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檢討(3)
如果俄軍都如此,那我們或許該檢討自己的想法,全世界能夠做到全天候空中壓制,夜晚如白晝般作戰的國家,也就只有美國。俄軍並不弱,只是裝備現代化不足,本就無法進行中長時間高強度的現代化作戰,遇到頑抗到底的烏克蘭,很快就要拿家底,變成冷戰時期的戰爭。
俄烏戰爭檢討(2)|方格子 vocus
先,烏克蘭進入動員,守軍的數量大幅擴增,而軍人素質也上升。因為連高學歷的烏克蘭人都參軍了,這在西方培訓新聞可以看出,高素質的烏克蘭軍人,使用武器上手極快。更重要的是,基層軍官素質提高,都能對國家整體戰略有清晰的認識,自然在前線戰術可以臨機應變。 上週提到步兵跟戰車,這周談點其他的。在空中與防空上,有什麼可以檢討的地方? ...這周要檢討的部分,是整體後勤,以及目標順序的調整。
首先,別說是俄國跟烏克蘭,其他國家都猛醒——如果是以大欺小,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現代戰爭,確實當下的彈藥存量是很夠的。但如果沒有快速成功,陷入僵局後,又會是如何?
俄軍精兵短期決勝,昂貴先進武器反變拖累
狀況很清楚,俄國的短程戰術導彈,開戰沒數日就用掉三成,往後攻擊密度始終不敢拉高。因為保有一定的飛彈,才能保有戰術彈性,萬一丟光被知道,烏克蘭行動就會更無顧忌。
其他先進裝備更不用提,空軍的價格極為昂貴,但數量無法多到形成壓制,少量質精反而成為不敢運用的拖累。陸軍的先進戰車,看似效能大為提升,但在作戰上面對的不是戰車間的決戰,而是複合城鎮防禦、步炮、步戰協同的烏軍,此時單一性能不是重點,能不能形成數量加火力的總體優勢才是。
戰略學進階──陣形(13):從現代到未來,大型戰爭的消失|方格子 vocus
各位在進入西元2000年後,還看到有陣形的存在嗎?我們最後可以說,陣形不是一種結束,而是概念的重新展開,戰爭的風貌數千年未變,只是進入近代後的技術發展太快,導致概念解構又重構的速度更快罷了。 通常我們指的現代兵器,泛指飛機、坦克、大砲,不過隨著90年代的波灣戰爭後,似乎有了很大的改變。 加上了電腦技術的突飛猛進,光是戰機的世代進展,就讓人感到時空錯置,F-15曾經是天空的霸主,卻在 紅旗軍演- 編按:同等級間的對戰不再,坦克對坦克的陣形消失,遇到科技落差大的敵手,仍必須依靠其他兵種交叉輔助。步戰協同等二戰概念似乎又回來了。
換句話說,各種先進武器,看起來非常有用,都侷限在特殊環境下。偶有佳作,俄軍也扭轉不了整體戰局,更多情況是烏克蘭用輕裝甲車高速側襲,在部分地區使用舊型T72(1976年開始服役)戰車大舉進攻,反而可以有效推回俄軍。
簡單結論,假設烏克蘭是喬治亞,那麼俄軍要全面進攻到勝利會非常容易,喬治亞沒有足夠縱深,軍事武備也很難消耗俄軍。但烏克蘭說大,也……開戰前的戰力比,普遍只有俄軍的三分之一,質跟量都是。(編按:喬俄戰爭,2008年8月1日,喬治亞與南奧塞提亞開戰,8日喬治亞包圍南奧塞提亞首都,引起俄羅斯派軍介入,9日開始反攻,12日俄羅斯便控制喬治亞全境)
但就防守作戰來說,一台依靠混凝土建物的T72,顯然沒有比進攻的T80差到哪,甚至T64都能有效阻擋。相較之下,如何布置砲兵陣地有效轟擊,在戰線推進上還有用多了。(編按:T80可以當成T64的升級版,T72則可當成T80的低階版)
現代戰爭傾家蕩產,全民防衛能有效抵禦侵略
而這又回到準備問題,如果俄國知道戰況至此,砲彈生產量會不早點加大嗎?不僅僅是俄國,烏克蘭也是如此,並沒有比較好。而西方也一樣,西方各國援助烏克蘭,也是沒幾個月就耗盡庫存,反過來看美國才是特例,精準武器、彈藥的量都保有到足以摧毀中型國家的全部兵力,更恐怖的是維持這些庫存的經濟力。
或許,我們應該要重新認清,把「戰爭是非常燒錢的事情」,修正為
「打一場現代戰爭是傾家蕩產的事」。
另一方面,筆者有看到批評烏克蘭送人去死的說法,大意是給把步槍就上戰場。呃,話是這樣說沒錯,但就全民防衛的狀況而言,這會給敵人很大的壓力。假設對手武裝了民兵數萬,就算戰技跟彈藥數量不夠,這也是數萬戰力,我們能用少量武裝殺進去開無雙?
顯然至少要有裝甲才可以,單純步兵上前只是交換掉,於事無補。因為進攻跟防守不同,進攻方如果士兵經驗不足,相較同樣沒經驗的防守方,只是無端耗損,自從有熱兵器後,進攻總是要數倍防守方的戰力才能成功。
軍備不足、姑息主意盛行,就是過去世界大戰的背景
這反過來看就是,或許我們該重新思考,民主國家一人一票就等於一人一槍的基礎,徵兵制要重新列作考慮,或說全民接受一定時間,每年幾周、連續幾年的軍事訓練。
最後,筆者個人覺得,前述這種沒幾個月耗盡庫存的戰略準備,等於各國主要的政策設計者,根本就沒想過會有大國開戰的可能。或者說,其計畫建立在打斷假想敵的尖矛就收手,沒想過萬一敵人拿木棍都要拚生死的狀況。
這代表著第三次大戰的危機比你我想的還要近,當所有人都不認為大戰會爆發,頂多是小型衝突、恐怖攻擊,而大型戰爭只消短期決戰就可以搞定,其他都可以透過談判跟妥協取得,這不就是第一次大戰前夕的樣子?
慘的是,所有國家的軍事準備,也都跟一戰一樣,想像的都是短期決戰,彈藥庫存、後勤組織都沒儲蓄,結果就是開戰後,持續流血到某一方倒下,然後經濟面是全世界拖進去陪葬。
戰爭早就開打,別再把資訊戰當成路上發文宣
顯然,俄國也知道這樣不對,所以戰前在烏克蘭下了非常多政治功夫,俗稱資訊戰,且大量收買官僚,用大俄羅斯民族主義培養親俄派。
其具體的狀況,可以說在開戰之前,烏克蘭東部各州,從首長以下的重要職位,都可算是親俄派。烏克蘭中普遍存在的貪汙腐敗,一半也算是與俄國有關,且烏東的整個民防體系都在控制之下,甚至說連公務員私下都有收好處,已經做到這種程度。
即便如此,開戰後這些州長有全體倒戈,或是宣傳軍方投降之類?也沒有。一開始顯示的都是焦躁不安、逃避現實,但很快的就回復過來,有的還成為反俄派。你說這怎麼回事?因為總有更想投俄的,在開戰後亟欲表達自己忠誠,加速投靠莫斯科,反倒讓原本還想騎牆的別無選擇的靠向基輔。
克里米亞模式在台灣不大可能出現,烏東模式倒是不難,更大的問題恐怕是在給予中國誤判訊號。
正規軍事作戰行不通,那就走政治作戰的老路。俄國在烏克蘭的失敗,或許只是讓其他專制國家,認為只要下更多功夫,戰爭就能總清算一切。
西方已經有人開始醒悟過來,驚覺面對政治作戰,不能用傳統思考。而台灣還有人把認知戰當文宣戰,覺得這一切都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