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醒夫斯基,名為流星。
「當一個寫作的人,往往要在漫漫長夜之中,受盡煎熬折磨,永遠跟貧窮為伍。」
,別世前兩個月的演講。
文壇流星!洪醒夫老師(本名:洪媽從,1949 - 1982),12月10日知名壽星。
作為後二戰時代的寶島鄉土小說名家之一,洪醒夫先生出生於彰化縣二林的貧窮農村。在當年各項物資匱乏,解救大陸同胞的標語四處可見,且升學不是唯一選項的氛圍下,他苦讀進入了台中師專⋯⋯
修習畢業後,洪先生選擇回到鄉下,於台中神岡的社口國小擔任老師,在晨昏鐘響與孩童們的嘻鬧聲中,他默默地從事教育工作,也一邊提筆寫作……
是的!打從18歲那年開始,他似乎不去追尋戀愛學分,或是慘綠少年的迷惘徬徨與意氣風發,洪老師投稿報刊、創辦雜誌、參與詩社與編輯文選;
他尤其敬佩與自己同樣出身貧困家庭的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1821 - 1881),也期許筆下取材農村生活真實體驗的書寫跟深情,有朝一日能像杜氏的《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看齊,緩緩流瀉出底層庶民的疾苦與憂樂。
老師不只隻身踏上了不被看好的文字創作艱辛路途,甚至還想打算把筆名取為「洪醒夫斯基」….…最後媽從先生決定以「洪醒夫」做為他寫作生涯上的代名詞與新身分。
「醒」,意味著覺醒、甦醒,可當年的台灣,似乎還在漫漫長夜中。
「對於一個負責任的作家來說,『文學』便是他的宗教,他將不惜一切犧牲,去擁抱他所關愛的土地與人民。」
,這是洪老師所堅持的信念,更是他持續往前的動力與勇氣。文章時常見報,且多次贏得徵選比賽桂冠的他,窺見其小說人物的刻畫與描寫,心態上卻悄悄地與「歌功頌德」、「反共必成」的黨國文學背道而馳……三民主義復興基地的樂觀與勇氣,這裡,看不到。
西元1982年7月底,午夜凌晨時分,自關島而來的「安迪」颱風,正在台灣中部無情地肆虐著。
然而,就在滂沱雨勢排山倒海襲來之際,一輛載有兩名乘客的計程車,此時此刻,竟彷如亡命似地,以一百四十餘公里的時速於豐原的幹道上飛快疾駛著……
世人熟睡的安詳時刻,風聲、雨聲交織的盛夏,遠處竟傳來了可能來自撒旦的竊笑聲……未見天光的三點多,司機一個不留神,
霎時,整台車失控、打滑,
一股腦兒直直撞向了路旁的電線桿!
天雨路滑,其撞擊力之大,讓計程車在地面上翻滾了三圈,乘客與司機相繼被彈出車外,原本寬正的車體早已潰散到不成車形,但痛苦不堪的哀號聲卻也被雨聲給掩蓋過去……宛如置身妖魔異世界的無助。
乘客之一,利錦祥先生受到重傷;
但另外一位乘客,卻因當下肝臟嚴重破裂,搶救無效而不幸棄世,在豐原醫院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洪醒夫老師,雨夜重大車禍的唯一死者,享年僅僅32歲。
「作家,是一項非常痛苦的行業,他必須有與生俱來的秉賦,這個秉賦包括你在文學藝術上的技巧,以及你的『同情心』,還必須用盡心血,遠離世界上所有美好事業的誘惑,他必須有堅強的生命力,有說真話的勇氣。當一個寫作的人,往往要在漫漫長夜之中,受盡煎熬折磨,永遠跟貧窮為伍。」
,意外發生前兩個月的演講,對象是大學生。洪醒夫老師當時還特別強調,從事文學工作者,埋首十年、二十年,有時不但沒有結果,反倒有喪身辱命的可能性存在。
是孤寂先知?還是了然於心?
吾人只知曉,「洪醒夫斯基」,他是殞落的文壇流星。
附錄《散戲》(結尾):
「我看我們這樣下去也不是辨法,大家這樣懶散隨便,怎麼能夠把戲演好?今晚這一場,大家拿出精神,認真做,不管有沒有人看,我們要演一場最精彩的!
……我選的戲目是精忠岳飛,演十二道金牌,玉山的招牌戲!妳一定記得以前我們演這齣戲時,臺下人擠人的好光景……
我們一定要好好做,做完這一場,我想,玉山是應該解散了,大家去找一點『正經的』事情做,好好過日子,從此以後,誰都不要再提歌仔戲了……」
末了,他慈祥的拍著秀潔的肩膀說:
「晚上吃飽一點,才有精神……妳要把岳飛的精衶演出來,像以前那樣,不,要比以前任何一場都好……妳以前演得真好,今晚一定會更好!」
秀潔沒有回答,金發伯也沒有繼續說下去,兩個人在剛暗下來的天色下抽煙,火光一閃一滅,照見彼此的臉。秀潔清楚地感覺到,心中有一股激烈的什麼,在急速的擴張著。
這樣站了一會兒,金發伯突然奇怪的、異常的大笑起來,笑了一陣,才說:
「當然,妳可以放心,我保證,金發伯給妳保證,不會再強迫你唱流行歌……哈哈……。」
秀潔聽出他是有意幽默,有意製造輕鬆,有意大笑;胸中一時千頭萬緒,五味雜陳,聽著金發伯那樣的笑聲,竟比哭聲更令人難以承受,卻也只能附和著笑!
笑聲停歇,她竟在一種自己無法控制的、莫名其妙的情緒下,提高嗓門,朗聲答道:
「你不要妄想!……就是你逼我唱,我死也不唱,看你這小小的開封府尹,又怎麼奈何得了本宮!」
不必刻意去學,那口氣就是陳世美的口氣,字正腔圓,功力十足。
其他人聽了,都哈哈大笑,鬧成一團。只有金發伯默不作聲,他低垂著頭,抽著紙煙。秀潔抑制著內心的激動,轉頭去看戲臺。在剛暗下來的天色裡,猶未燃燈的單薄的戲臺,便在她的眼中逐漸糢糊起來。
這最後一段的書寫功力,毫無疑問,不可抹滅的經典。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人間苦難的見證者〉,高天生《洪醒夫集》,前衛出版社,國中國文教師手冊第一冊
臺中作家典藏館
國立台灣文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