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在憂鬱症中掙扎了一年,我學到的事
對比起炎上型滋事Youtuber,阿滴除了更願意用出版書籍的方式分享之外,也將自己走過憂鬱的經驗與讀者分享。比起100小時的諮商筆記這種賣法,或許分享自己的心得可以有眾多模式,很認真地強調自己的經驗分享不能取代專業,或許是道德底線,也做為負起KOL責任的一種表現。
Youtube的創作成為新的視聽媒介之後,Youtuber也逐漸扮演起KOL的角色。藉由各樣的商業模式,持續創造營收以及新的作品。然而,新的產業從業人員擔心大起大落,看似光鮮的外表,也有諸多不為外人道也的困境。拓荒者眼前同時有著無限的機會,另外也藏著前無古人的四伏危機。追逐起訂閱、觀看人數;拓展業務之後開始有各樣金流壓力;成本投入與成果不成比例;粉絲累積的同時真粉的黑粉也隨之而至。初入行的一本初衷,成名接踵而來的各樣放大檢視,確實不是每個人都有心理素質可以輕鬆處理的,而阿滴分享了他一路走來的困境,並且面對、接受自己各時期的諸狀態。
作為偶爾會看阿滴英文的觀眾,但不是真粉或黑粉,在還沒讀書之前,其實有點難想像書中描述的那些低潮和壓力。從兒時開始的自剖,是從病友的角度切入,試著整理自己,把中間心理上、態度上、行為上的轉變化做文字,為也可能困住的人點一盞燈。
憂鬱的診斷相當專業,治療也相當複雜、個人化,作者提供的是他個人的經驗,有關的症狀、行為表現以及心態,都無法直接套用到其他人身上,但有些典型、非典型的情況可以幫助也是第一次面對類似困境的人一些參考,有種開箱感,只是開箱的是一個準公眾人物。
自我懷疑、否定乃至於各種惡性循環都是掙扎也難熬的,不只病人本身,連家屬親友都同樣面對著巨變與挑戰。尋求專業協助,並且透過他人經驗來找到自己的座標,走出自己的路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的。得到許多的幫助走過這段低潮,重新的自我接納過程並不愉快,但總是到了一個新的狀態,能更為自適安穩。
書末附上父母、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以及自己的QA,整理了常見的疑問,並提供簡要的回應,不管是新態調整、daylio app的使用,和家人親友的互動以及新療法的介紹,或許都能作為體測的參考值。至於滋事型的爭議,出書到底和出課程有什麼差別,到底是動機不同吧!分享有價,但披上KOL的外衣或許月暈效應和影響都應該更謹慎面對,而不是商業利益最大化。聲量對專業的踐踏,或許莫此為甚。
推薦給也想成為Youtuber的朋友,作者的經驗或許可以做為面對各樣黑粉的參考,避免自己迷失。也推薦給身邊有憂鬱症、對憂鬱症不夠了解的朋友,這本書相較之下輕鬆好讀,真實的故事或許更能引起共鳴,讓每個人都能選擇善待病友,一起創造一個接住人的社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