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開始來探討一個問題,普及寫作的難度何在,以及從普及寫作困難這件事,延伸出一些看法。筆者個人是覺得,早點講講也好,有些事情的難處不在於理解,在怎麼去實踐。
普及性的寫作,首重受眾,也就是你想寫給誰看,理論上來說,年齡越小的要越單純,知識層次越低的要越簡單。這兩者並不相同,年紀小要單純,因為無法理解複雜事務,一條條解說都要儘量單一,不要扣著其他內容。但知識層次不夠的成年人,需要的是簡單說法,把複雜的系統簡化成可以理解,而非單純單一化。

為什麼該行業的專家,不一定能從事普及寫作?

這聽來像繞口令,筆者遇過不少知識分子,他們認為只要講的簡單點就好,案例單純些就可以。那如果這麼簡單,以科學類來說,為何科學家下去寫科普叢書,往往寫不出個鬼東西,或複雜難解到一點都不像是大眾向。
然後很妙的是,會紅都是紅給預期外的人,這些人多半具有一定專業程度。
理由很簡單,「你以為的單純並不單純,你認為的簡單一點都不簡單」。這教過書的都知道,知識體系越龐雜的,要簡化教學的難度越高,關乎你的學生程度,簡化的層次感、堆疊的學習單,是等比成長。
為何對教師高談「有教無類」會被白眼,「付出時間奉獻到底」會被吐槽。說穿了就是我們常見的,外行人說幹話,只是因為大家都當過學生,以為很懂學校、很懂教育、很懂制度?
一點也不。
理想用說的大家都會,怎麼實踐最難。普及寫作的本質說穿了就是教育,怎樣將既有的知識體系,透過某一種方式呈現,使學習對象可以最快的理解,或有最深的體認,這都不一樣喔。技職訓練跟素養教育,在某些環節上重合,更多地方是相斥,道理就只有一個:
「人類時間都是每天24小時。」
你不可能學貫中西通古今,又能博達四海貫天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意思,就是天文地理都略知一二而已。
這也是現代知識體系的盲點,一個博士超級懂他的專業,但他知道專業以外的東西?

是常識還是需要普及的知識?普及寫作的關鍵

筆者見過好幾個30出頭的新銳學者,在臉書年代講了許多超有智慧的話,研究極富廣度與見識,然後學長冷冷地說,這早就都知道了。
「呃,早就知道?」
『對,我們這行早就知道。』
「那他為何不知道?」
『因為他不是我們這行的。』
這對話簡直就是廢話的極致,但仔細想想就發現,這幾位年輕同學難道很笨?不,他們很想跨領域研究,打開整個研究路徑,擴大研究範圍,所以才會去找了稍微有點跨科的題材,並不是人文跨自然、理科跨文學這種喔,只是跨出自己專業到同一個領域的其他科而已。
然後就被另一行的專家白眼。
這些研究方法就那位專家來說,根本就是基本功,基本到沒人會上網講,他無法理解這些小朋友為何大放厥詞,自認找到什麼前無古人的發現,這不過就是不同科目的人,用了不同領域的方法,找到另一種解釋,而這解釋在那一行中並不少見。
筆者不想評論對錯,只想呈現見過的現象,尤其涉及到某些爬梳資料時,在台灣還會遇到威權時代的後遺症。曾經問過某些事件的當事人家族,一些留下的資料,經過學者分析後的結論如何?
『錯的。』
「哪邊?」
『全部。』
「有這麼扯嗎?這些分析方法跟資料來源都有嚴格核實……」
『因為記錄的人造假。』
「可是,這有某某大師去田野訪談……」
『被訪談的人哪裡會知道,某某是不是國民黨派來的。』
「呃,所以訪談內容都是假的?」
『邏輯都是真的,數字都是假的。』
「大師看不出來?」
『他又不是做生意的!』
好喔,以上故事是筆者改編過,類似的狀況遇到好幾次。但就普及來說,這就是非常巨大的障礙。

從事普及寫作應有的心態:別自我防衛、別自戀

如果我們想要去寫一份,能將某專業科目A,普及成一般人都可以懂的文章,就得要記得上述的故事。很多時候,「你以為的常識在別人身上不是常識,你覺得是重大發現的成果在他人眼中可能是基礎。」
普及是一種與他人共感的過程,透過簡化但能直指核心的敘述,讓非專業人士也能夠「認識」到這門專業。認識,就只是知道有這件事,不是要去當專家,更沒有要去做學術研究。
日本知識漫畫有很多很好的知識普及作品。(編)
不理解這個普及寫作的心態,就會犯下普及寫作時最大的兩種錯誤。
第一種:你是不是想來當專家指導我啊?
極端的防衛心理,是鞏固既得利益的特徵。
第二種:讓我來好好教育教育你。
居高臨下的姿態,把人當白痴,沒人會想聽你講話。
這兩種心態同時發生,就會變成「你是不是把我當白痴,才想踏進我的領域」。
充滿自戀與自衛心態。
這種心態寫出的普及文章,沒有市場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