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則大哉問 透過鏡頭可以自我對話?神人之家觀後感。》
《神人之家》剛上映的時候,我滿心期待地到光點華山想看導演QA場,結果竟然快速完售,只有遠遠得看到導演本人,後來因為入伍當兵,沒機會看,好險過了兩週還有場次!這是購入光點年度套票後收看的第四部電影,也是我第一次進電影院看紀錄片,平常甚至很少看這個類型的作品,覺得比較不對胃口,但看完《神人之家》的第一個想法竟然是:「好想去QA場!」
透過鏡頭可以自我對話?
為什麼我要問這個問題?
鏡頭做為媒介,說出內心的糾結
哥,你覺得神有幫過我們這個家嗎?
還是說,真的有神嗎?
導演盧盈良的哥哥從小通靈,人人都來請他幫忙問神明對工作的建議,但他自己的事業卻不穩定,爸爸熱衷簽賭,就算輸到沒錢也借錢來賭,媽媽信仰虔誠,身體卻不太好。回家,對導演來說壓力很大,看到家裡的狀況,自己也並非寬裕,卻要負擔哥哥的經濟,還要扛下父親的債務,一個一個心結越拉越緊,也讓他離家越來越遠,藉由擋在身前的鏡頭,才有機會讓內心話脫口而出。
紀錄片的故事性,鏡頭下的情感
韓劇《那年,我們的夏天》描述男女主角因拍攝紀錄片而譜出的愛情故事,其中由金聖喆飾演的男二是紀錄片導演,劇中不斷提到他雖喜歡女主角,但礙於跟男主的友情而無法向對方表達愛意,藏住的情感影響到他剪輯的視角,主角們的曖昧情愫在初剪時被剃除,而被前輩嫌棄情感表達不明。
紀錄片雖然呈現了真實畫面,但畢竟是經過剪輯的作品,依舊有個特別的節奏與故事,端看導演「想說些什麼」。《神人之家》由導演的觀點出發,因為母親開始交代身後事,而決定回家,藉著這次機會也想紓解自己內心多年的抑鬱,日常畫面有笑、有爭執,一開始仔細的帶出心結所在,接著慢慢抽絲剝繭,大多時候他僅是畫外音,從鏡頭後發問,有些問題聽起來是若無拍攝做為理由,根本不知道如何開口,對著鏡頭,感覺家人也不知道怎麼說明,但跟著故事發展,就算始終沒有回答,也能感覺到導演已經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你原本就不是一個人。
在番茄園,導演哥哥終於迎來第一次收成,開心之餘他問導演:「拍到現在你覺得有神嗎?」導演:「這好像也沒這麼重要了。」我想,對導演來說,這個問題是控訴內心矛盾的一部份,解開心結後,也就沒什麼質疑的必要了,他承認自己想藉紀錄片爬梳內心,也提及自己長期以來的孤獨感,講到這裡,哥哥轉過身來說:「你原本就不是一個人。」這個畫面好美,而話語的力量很強,我哭了,導演心裡肯定也波濤洶湧。
與自我對話,以鏡頭作為媒介
最後,導演帶著從未看過海的母親來到海邊,故事在這裡結尾,非常突然,但也合理,他應該不會再逃避回家了,也說本來不愛打電話回家的自己,現在太久沒聽到母親的聲音,甚至會想主動打電話回家。《那年,我們的夏天》結尾時,導演男二開始錄製關於自己的紀錄片,長期以來他跟母親的關係很差,直到母親生重病,要求一起拍攝,才開始要正視這段破碎的關係,相信藉由拍攝,他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神人之家》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紀錄片,內含大量的情感,卻一點也不煽情,剪輯節奏流暢,跟著故事發展,與導演一起思考、成長,而導演能透過鏡頭與自我對話,說出心事,我們沒有這個媒介,又該怎麼做呢?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抖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