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532處文化資產全台最多 料20年後破千處
(中央社記者陳昱婷台北26日電)作為首善之都,台北市的古蹟與歷史建築數量高居全台之冠,還以每年新增約25處的速度增加中,預計20年內就會破千處。然而不僅文史工作者擔心,官員也指出,修復這些文化資產所需的資源遠遠不足,如何活化更是最大難題。
台北市文化局統計,截至去年底,台北市有193處古蹟、317處歷史建築、10處文化景觀、5處紀念建築、3處聚落建築群、2處考古遺址及2處史蹟,共532處有形文化資產。
文化局副局長田瑋表示,近幾年來,文資數量以每年約25處、每個月2到3處的速度在增加,「為什麼那麼快,這就是有趣的地方了」。
他分析,台北市是首都,也是許多媒體關注的焦點,文資分子要發揮影響力當然會選擇在這裡興風作浪;台北也是許多優秀學校的所在地,這些知識分子不可能不關心自己的土地與社會,他們是推動文資數量成長的主要力量之一。
他進一步表示,社會氛圍也逐漸在轉變,從過去一味倒向支持都更,到現在人們開始願意討論並想像保存的可能性,可以看出台北市民的要求與期待在提高,「這不是文化局特別努力或不努力造成的」。
然而文資數量全台最高,帶來的並不是觀光宣傳資本,而是龐大的活化壓力。以創建於1920年代、大稻埕著名茶商聞人陳天來的故居為例,田瑋指出,市府已編列新台幣4000萬元修復預算,並爭取文化部同等金額的補助經費,卻遭文化部打回包票。
不只陳天來故居,李臨秋故居、金義合行等市定古蹟同樣面臨等不到撥款的窘境。田瑋說,今年該動工的工程還有近1億元經費缺口,他還在思考到底要台北市自己出還是把期程往後延,「縱有千萬理想與努力,資源其實非常少」。
翻開台北市112年度總預算案,總共1777億元的歲出中,文化局主管預算不到3%,用在文資修復與再利用工程的更是只有1.6億元,田瑋苦笑,「這些錢能蓋什麼,光一個音圖(台北市音樂與圖書中心)就要70億元,一個國小的活動中心、一座棒球場也要數10億元」。
金義合行所有權人之一陳芳堯說,金義合行光修復回原貌及結構補強就要花費8000萬元,這還不含內裝及再利用工程。「這棟建物已經快百年了,我們希望能夠再用一個百年,要做就做得徹底、做得好一點,而不是為了應付」。
不過,陳芳堯已經被建築師及文化局通知,因為補助經費沒有著落,修復工程恐怕短期之內無法啟動。他說,他已經要88歲了,只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家族的起家厝重生。
除了錢,行政人力缺乏也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田瑋細數,台北市文化局文資科正式人員10人,加上約聘僱不過21人,把自己、專委等管理職及待補缺額納入,總共不到40人就要負責上千處有身分或有潛力的文資,「這已經是全國最大的文化資產科」。
熟悉文資修復與再利用工程的建築師呂大吉也說,保存文資要付出很高的代價,而且台北市已經算是有錢了,有些縣市一個案子甚至只補助不到100萬元,「(保存文資)是很奢侈的,要很富裕的社會才能談」。
此外,呂大吉指出,修復工程在文資保存上只是最簡單的一步,真正困難的是後續如何再利用。他指出,能夠活化的文資大多是政府所有,民間私產通常屋主年紀都大了,難以負擔維護管理所需的心力,這是整個社會必須去面對的問題。
以每年新增約25處的數量來推估,台北市不到20年後就會有破千處的有形文化資產。田瑋強調,該給身分的就該取得身分,而預算、人力及觀念要趕快在有限時間內補上;呂大吉則認為,只有點或線的保存是失敗的,台灣恐怕沒有那麼多資源做好活化再利用。(編輯:方沛清)1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