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人丁不再兴旺的中国
2023-01-24T15:00:11.992Z
(德国之声中文网)《莱茵邮报》发表评论称,中国官方近日来发布的两组数据引起了关注:一个是去年中国经济只实现了3%的增长,未能达到政府制定的5.5%增长目标。另一个则是人口总数开始萎缩。这篇题为《中国对人口老龄化的担忧》的评论写道,相比之下,经济增速下滑只是一个短痛,因为解除疫情防控措施后,经济可能会大概率快速复苏。但人口结构的变化却是一个将长期困扰中国的问题。评论写道:
"中国人口下滑产生的影响也将波及到欧洲。一旦劳动力短缺导致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受阻,全球物价都将上涨,通货膨胀也会进一步加剧。而人口老龄化发展对中国经济腾飞的负面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了房地产危机和中美贸易战。随着退休人员不断增多,以及就业人口不断减少,中国的经济活力也将大打折扣。不断下降的出生率,终将导致一些大学关门打烊,而人才短缺又会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能力。
吸引外来移民似乎并不是解决中国人口危机的可行方案。中国政府的关注焦点是社会稳定和意识形态管控,对于接受外来移民,政府缺乏政治意愿:毕竟外国人的涌入,也意味着要接受不同的思想。中国的研究人员正在为解决人口危机寻找技术方案,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能否缓解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冲击,目前还完全是个未知数。
只有同中国政府七十年代引入的一胎化政策联系起来,才能对当前的出生率变化有一个充分的理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因为政府希望通过制止人口增长以避免饥荒的发生。但在实践操作方面,一胎化政策给无数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强制堕胎的事件也曾频频发生。"
评论指出,中国政府必须清楚一点,人口增长曲线是当局无法根据自身意愿去随意改变的。过去几年来,政府虽然开始允许每个家庭生三个孩子,但出于种种原因,愿意多生孩子的家庭依然有限。
"出生率的下降也同价值观的变化直接相关。由于对那些年轻的城市女性来说,相较于传统家庭观念,她们更注重事业和个人发展,有意识拒绝成家生子的女性也大有人在:事实上,在日益盛行的女权主义者看来,不生育孩子的生活就是在发出颠覆性的政治信号,即逃避父权制政府的爱国责任。
政府则以新闻审查和宣传作为应对。影视作品中,传统母亲的形象越来越多,而另类生活方式则被从剧本中删除殆尽。
人口结构变化的背景原因非常复杂,因此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要想让中国女性多生孩子,学校必须给学生们减轻负担,幼儿园等基础设施必须得到扩建,房地产价格也要变到普通人能负担的水准。解决上述问题,任务极其艰巨。旅居美国的学者易富贤给出的答案相当明确:中国人口下降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柏林日报》报道称,稀土被广泛用于电子产品、芯片和武器的制造。欧盟的稀土进口中超过90%来自中国,而其中相当一部分竟是借道俄罗斯进入欧盟的。该报写道:
”英国挪威原料企业 Norge Mining的创建人沃莫斯(Michael Wurmser)对彭博社表示:'尽管实施了对俄制裁,稀土供应链仍能正常运作,这实在令人震惊。'他表示,这也凸显了稀土对欧盟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稀土的依赖'。
柏林日报此前就曾报道过中国稀土对欧洲工业的重要意义,其中就包括电动机的生产。在军火制造领域,中国出产的镧被广泛用于穿甲炮弹,此外,欧盟需求极大、被用于反坦克武器的钨元素也主要来自中国。"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