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巴黎26日綜合外電報導)一份新研究指出,若不採取更具雄心與大膽的聯合國公約全面改革塑膠製品使用,全球主要經濟體20國集團(G20)的塑膠消費量到2050年時會比2019高1.7倍,加劇環境污染。

法新社報導,175國去年3月在聯合國環境大會簽署終止塑膠污染的相關決議,但具體措施尚未敲定;一個各國政府間的協商委員會把目標放在2024年底前完成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草案。

協商中的3大關鍵條款包括全球禁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污染者付費機制以及對塑膠新品與原料課稅。

但今天公布新研究的專家們警告,即便實施一些公認最具立竿見影效果的措施,恐仍無法阻止塑膠生產和使用的大幅增長。研究人員發表聲明表示,即使公約上路,因「下手不夠重」而仍有很大可能性無法壓低塑膠消費曲線。

日本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財團」(Nippon Foundation)與經濟學人(Economist)集團旗下的Economist Impact今天一份聯合研究估計,若不拿出更多且有力的限制措施,塑膠品使用量將從2019年的2.61億噸暴增至2050年的4.51億噸。

在1950年時,全世界產出的塑膠製品僅200萬噸。

這份研究建立模型推估目前協商中3大條款一旦實施的效果,發現成效明顯不夠。即便對非必要的一次性塑膠用品如小塑膠袋、棉籤、手持氣球用的小棍子等祭出全球禁令,到2050年能壓低的塑膠消費量僅14%。

所謂污染者付費機制-即對相關產業加諸更多責任與費用,也只能把塑膠消費量從4.51億噸減為4.33億噸;從源頭對原生塑膠等原料課稅,到2050年也僅能減量10%。

研究指出,即便3大條款同時實施,到2050年時的消費量還是會增加達25%。何況這些條款目前面臨來自生產商、零售商、行業機構的龐大阻力,甚至消費者團體也可能反對當中部分措施。

聯合國指出,每年約有11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預估2040年底前恐增為3倍;塑膠垃圾已讓800多種海洋與近岸物種陷入生存危機。

研究的共同作者帕克(Gillian Parker)告訴法新社:「研究結果凸顯談判桌上需拿出的雄心和面臨的緊迫感,程度非同小可。」(譯者:陳亦偉)11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