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 Yang
2023-02-03T08:33:18.184Z
去年7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印尼峇里島與當時的中國外長王毅握手(資料照)

(德國之聲中文網)峇里島G7峰會落幕不到3個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將於2月5日至6日前往北京,持續與中國政府對話,以緩和兩國衝突,並推進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達成的共識。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布林肯兩天的北京之行期間,將與習近平見面。專家表示,此行將涵蓋「雙方關係所有層面」;布林肯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一方面要保持溝通管道暢通,一方面也設法避免美中關係繼續惡化。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資深訪問學者唐安竹(Drew Thompson)曾任美國國防官員,他表示,美中關係存在各種問題,雙方對會談內容都有想法,「議程會是全方面的」。

外界預料雙方會觸及很多議題,但有些專家指出,烏克蘭的戰事未歇,且台灣周邊的緊張局勢持續升級,再加上美中科技戰延燒,這些議題會是首要之務。專長是中國外交政策的赫爾辛基大學訪問學者英莎麗(Sari Arho Havrén)表示:「對美國來說,當然要討論到俄烏戰爭。」

去年7月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當時的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峇里島會面(資料照)

英莎麗接受DW專訪時說:「台灣議題顯然仍會觸及紅線,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希望布林肯能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此外,美國限制中國企業取得特定的高階半導體,此政策也可能列入議程。」

白宮國安會議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週二(1月31日)透露,布林肯訪北京時,會提起俄烏戰爭;自前美國眾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去年8月訪台之後,美中之間的軍事、氣候變遷議題溝通停擺,因此布林肯此行其中一項重要目標,也包含重啟這些對話。柯比表示:「這是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一段雙邊關係。」

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呼籲美國應以對話與雙贏合作,定調中美往來,而非對抗、零和的競爭關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週一(1月30日)說,中國「堅定不移捍衛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不會迴避競爭。

就台灣議題缺乏基本信任

大部分專家認為,台灣是布林肯此行議程最敏感卻最重要的議題,因為「幾乎每一次的美國高階對話」都有討論到台灣。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朱志群認為,美中雙方「在台灣議題上缺乏基本信任,可能不知不覺就如同夢遊般走向戰爭」。

朱志群接受DW訪問時說:「在中國眼裡,美國政府並未嚴格遵循『一個中國』原則,又一直炒作中國對台灣海峽的威脅。美國則不滿北京政府打算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

新華社去年8月釋出影像,顯示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的海軍軍艦在台灣附近演習(資料照)

一名美國空軍將領日前預測,美中最快2025年就會因台灣而爆發軍事衝突。不過,美國國防部隨即稱這不代表拜登政府的觀點。

朱志群說,若要扭轉台灣局勢目前的走向,美國須打消中國的疑慮,重申其仍遵循一中政策;中國則須降低對台灣的軍事壓力,並重新強調以和平統一為主。 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唐安竹卻告訴DW,中美兩國在布林肯此行只會提出非常「老掉牙的論點」,只陳述各自的立場,卻不做出任何妥協。唐安竹說:「我認為兩邊幾乎沒有共識基礎。」

中國在俄烏戰爭的角色仍引發疑慮

中美兩國在台灣議題缺乏共識,對彼此在俄烏戰爭的立場也抱持疑慮。赫爾辛基大學學者英莎麗表示,美國正仔細觀察中國是否以任何方式,在俄烏戰爭中助俄國一臂之力。

今年1月,美國認定有些中國企業向俄羅斯提供了非致命性的軍援,但美國無法確定北京政府是否知悉此事。英莎麗認為,雙方肯定會討論這件事。她告訴DW:「北京政府會不會約束這些企業、不讓他們繼續與俄國往來,還有美國能不能促使中國保證維持中立、不幫助俄國攻打烏克蘭,這些都需要持續觀察。」

北京政府屢屢反對各國制裁俄國,又強化與俄國的經濟、軍事互動,也顯示美中兩國對俄烏戰爭立場的根本差異。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表示:「中國過去十個月來對俄國石油、天然氣的進口大幅增加,北京政府肯定會否認這在軍事上有任何意義,但美國會有不同的主張。」

雙邊關係進展的希望不大

此行是布林肯擔任國務卿以來首度赴中;在他即將出發之際,華府也在與日本、荷蘭合作,欲祭出新措施,限制出口半導體製造設備至中國。美國此舉,被中國形容為「濫用出口管制」、「將科技經貿問題政治化」。

朱志群告訴DW,中國可能會指控美國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建立「小圈圈」,說美國要透過一場「新冷戰」打壓中國崛起。他表示:「拜登總統說美國不會參與跟中國的新冷戰,但雙方關係只看得到競爭,看起來正展開一場新冷戰。」他補充道,美國切斷中國取得先進科技的企圖,在中國眼裡「非常可疑」。

儘管美中持續競爭,在許多關鍵議題也缺乏共識,專家仍認為雙方會試著在氣候變遷與軍事上重啟對話。美國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政治學者瑟利森(Deborah Seligsohn)說:「我相信兩國在會議中會討論到氣候變遷,希望雙方能找到方法,不只是重啟對話而已,還要促進環境、科學與衛生方面的工作層級往來。」

種種衝突與不確定性,替布林肯的北京之行蒙上陰影。赫爾辛基大學學者英莎麗告訴DW,此行最有可能的結果,是維持溝通管道暢通。她認為兩國至少會恢復一部分的雙邊溝通渠道,而中國可能會希望從美國做出回報,來換取恢復關鍵議題對話的機會。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