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7T02:14:58.109Z
美國防部高官若於近日訪台,料將再度引起中美爭端,加劇台海緊張局勢。(圖為台灣2022年實彈軍演照片)
(德國之聲中文網)英國《金融時報》週五(2月17日)援引消息人士說法,稱美國五角大廈專司中國事務的副助理部長蔡斯(Michael Chase)已經抵達台灣訪問。這趟訪問很可能進一步激化中美緊張關係。
台灣國防部和美國五角大樓均拒絕置評。
五角大樓發言人說:“我們對具體的行動、接觸或訓練不予置評。但我要強調的是,我們對台灣的支持和與台灣的防務關係仍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前對台灣的威脅息息相關。”
當天早些時候,路透社在台灣立法院議會間隙,詢問邱國正有關蔡斯訪台的報導。邱國正說,該消息“到目前為止還不確定”,但台灣非常歡迎“那些對我們友好的人士”到訪,並補充道:“在得到正式通知之前,我不便說明細節。”
2019年,東亞事務副助理部長克林克(Heino Klinck)曾經造訪台灣,當時他是40年來第一位拜訪該島的五角大廈最高級官員。蔡斯這次訪台,是3年多來第一位訪問台灣的美國高級國防官員。
中國聲稱台灣是屬於自己的領土,一再要求外國官員不要訪問這個實現了民主治理的島嶼。
蔡斯此次訪台,正值美中關係因“氣球事件”降至新冰點。本月稍早,一個來自中國的巨型氣球在北美上空飛行長達8天,隨後美國政府派遣一架F-22戰鬥機將其擊落,但有關氣球的紛爭卻未因此落幕。
中國外交部:堅決反對美台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
週五當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國政府堅決反對美台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
去年 8 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率團訪台之後,中國在台灣周邊舉行了軍事演習。
儘管像大多數國家一樣,美國與台灣沒有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但它是台灣最重要的武器供應國。美台之間有著密切的安全關係,美國國防官員時或訪台。
2月10日,美國海軍從大西洋上回收了一個高空氣球,並將其運送給聯邦特工進行分析。
分析潛在台海衝突
《日經新聞》16日報導,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伯傑(David Berger)透露,美國海軍陸戰隊考慮在印太地區擴大使用遊蕩彈藥,即自殺式無人機(self-detonating drones),這意味著若台海爆發衝突,這些武器可用於對抗中國海上軍艦。
伯傑是一位四星上將,被視為美國重要的戰略家。他推動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改革,以便將焦點從反恐戰爭轉向中國。
在與《日經》的專訪中,伯傑表示遊蕩彈藥的無人駕駛系統,可使無人機在空中停留一段時間,識別目標後,對其進行猛烈撞擊,並在撞擊中爆炸。他補充道,雖然這種武器的破壞力比導彈小,但易於部署,可以使敵人無法從海上進入戰略要塞。
「我認為遊蕩彈藥,在未來絕對可以在那裡(印太地區)發揮作用。」伯傑說,在兩岸危機中,中國軍隊可以切斷台灣進入東部海域的通道,或者試圖通過穿越「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而自殺式無人機若與反艦導彈相結合,有望在這種情況下阻止中國海軍完成任務。
美會否為台灣出兵?
至於台灣海峽發生衝突的情況下,美方瀕海兵團是否會在前線行動?伯傑告訴《日經》:「我會說也許會。」 不過他補充說,該部隊行動的決定權在美國印太司令部。
去年,拜登政府官員堅稱美國的對台政策沒有改變,但拜登本人卻曾4次表示,如果中國攻擊台灣,美國軍隊將進行干預。
這番話遭解讀為,美國意圖改變長期以來的對台「戰略模糊」政策;根據這一政策,華盛頓拒絕透露是否會在衝突中進行干預。其目的是避免台灣直接宣布獨立——這幾乎肯定會促使中國發動攻擊——同時使北京對針對台灣的任何軍事行動三思而行。
相关图集:台北和美国的高层互动
麦克阿瑟访台(1950):1950年8月,援韩联合国军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访台,与蒋介石两度会谈。蒋发表谈话,表示会谈奠定中美共同保卫台湾与军事合作之基础。
副总统尼克松访台(1956):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曾作为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特使与1953年11月和1956年访台。1954年9月9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也赴台与蒋介石会谈。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美宣布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后,尼克松被台湾人称作“丑陋的美国人”。
艾森豪威尔总统访台(1960):1960年6月18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台北,并在总统府前广场向50万人发表演说。他是唯一于任内访问台湾的美国总统。
肯尼迪总统会晤陈诚副总统(1961):1961年7月,中华民国副总统暨行政院长陈诚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和副总统约翰逊会晤。次年3月,美国国务院主管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哈里曼(William Averell Harriman)访台,劝阻蒋介石反攻大陆。
约翰逊总统会晤蒋经国部长(1965):1965年9月23日,时任台湾国防部长的蒋经国访美,晋见美国总统约翰逊,并与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依据共同防御条约密切合作。1970年4月,时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副院长的蒋经国再度访美,其间受到未遂刺杀。
宋美龄白宫做客(1965):蒋介石夫人宋美龄1965年9月访美,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夫人邀请她到白宫做客。
美台副总统互访(1966、1967):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图)任职期间,1966年1月1日:美国副总统小休伯特·霍拉蒂奥·汉弗莱(Hubert Horatio Humphrey)抵台访问。1967年5月6日到5月26日,中华民国副总统严家淦与夫人访问美国,并和总统约翰逊会晤。图为约翰逊宣誓就任美国总统。
副总统洛克菲勒出席蒋中正葬礼(1975):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1975年4月5日逝世后,美国总统福特起初只派农业部长抵台吊唁,引起中华民国政府不满,后来福特又派副总统洛克菲勒(Nelson Aldrich Rockefeller)抵台参加葬礼。
卡特总统签署《台湾关系法》(1979):1979年1月1日,美国与中华民国断绝外交关系,末任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离任,驻台美军全部撤出。同年4月10日,美国总统卡特(图)签署《台湾关系法》,台美仍然保持实质上的双边关系。
李登辉总统在康奈尔大学演讲(1995):1995年,时任台湾总统李登辉以"私人身份"前往母校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表演讲。他是史上首位进入美国的中华民国现任元首。这次访问因此被认为是中华民国在外交上的一大突破。
美国众议院议长金里奇率团访台(1997):1997年4月初,美国众议院议长金里奇( Newt Gingrich)率团访问台湾,成为美中建交后访问台湾的最高级别美国官员。不过,金里奇当年出访台湾前先拜会了时任中国第一把手江泽民。就金里奇本人而言,他主张加深中美关系。在访问台湾、会晤时任总统李登辉之后,金里奇称,他曾告诉中国领导人“我们会协防台湾”,中国回答道,没有发动袭击的意图。
陈水扁总统被禁止“过境”美国(2007):自1979年台美断交后,台湾总统、副总统、外交部长等高层都被禁止访美。台湾前总统陈水扁曾于2000年过境洛杉矶,2001年和2003年过境纽约,但在2007年访问中美洲时被阻止在美国大陆过境,而只能在阿拉斯加机场短暂加油,被指"有失尊严"。
马英九蔡英文均“过境”纽约(2013、2019):前台湾总统马英九曾于2013年过境纽约,现任台湾总统蔡英文去年7月也过境纽约,并会见台“邦交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
美国卫生部长阿札尔访台(2020):美国卫生部长阿札尔(Alex Azar) 2020年8月出访台湾,并与台湾总统蔡英文举行会谈。他也成为自1979年来访问台湾的最高级别美国官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机也在他们会晤的当天短暂飞越台湾海峡中线。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克拉夫特与蔡英文视讯会谈(2021):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克拉夫特1月14日与台湾总统蔡英文进行视讯谈话。先前,克拉夫特曾计划访台,但因美国务院取消所有外访未成行。克拉夫特在视讯谈话中赞台湾在许多方面为全球典范,蔡英文首次提及将继续推动“加入联合国”。中国外交部回应称,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来,并指责克拉夫特的言行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等等。
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2022):2022年8月2日晚22时,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的专机降落在台北松山机场。这是继1997年时任众议长金里奇访问台湾后,美国到访台湾的最高级别官员。佩洛西在抵台后发表的声明中说:“我们的国会代表团对台湾的访问兑现了美国对支持台湾充满活力的民主制度的坚定承诺。美国对2300万台湾人民展示团结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因为世界面临着在专制和民主之间做出选择。”
中美關係陷入僵局
這項訪台計劃的宣佈時機,正值美中關係因「氣球事件」降至新冰點。本月稍早,一個來自中國的巨型氣球在北美上空飛行長達8天,隨後美國政府派遣一架F-22戰鬥機將其擊落,但有關氣球的紛爭卻未因此落幕。
中國說該氣球是進行氣象研究的民用飛艇,但美國堅持認為它被用來監視其敏感軍事基地,包括蒙大拿州的洲際彈道導彈核武發射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也因此臨時取消了訪中行程,他原先計劃要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另有消息指出,布林肯正尋求在18日至19日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會見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但兩位熟悉會談的人向媒體透露,王毅尚未同意舉行會面,美方也不願發表評論。
伯傑告訴《日經》,「氣球事件」提醒了美國應該對中國保持謹慎,近期美國海軍陸戰隊也逐步深化與日本自衛隊的合作,以共同面對中國的威脅,加強對北京的威懾。
「一個國家侵犯你的主權領空或領海,並持續這樣做,那不是能穩定局勢的行動。」伯傑稱中國在美國上空飛行高空監控氣球是「不可接受的行為」。
(《日經》、《金融時報》、路透社)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