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2T13:35:25.440Z
管道被炸时,俄罗斯对德国的天然气输送已经停止。

(德国之声中文网)去年9月波罗的海的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爆炸,引起了极大国际关注。如今欧洲当事国家进行的调查已经进行了数月,但公众对调查进展知之甚少。两周前,美国知名记者赫什网络发文爆料称这一破坏袭击是美国所为,再次让各种猜测沸腾。

赫什援引匿名消息来源称,去年六月,美国海军陆战队潜水员在一项由白宫部署的秘密行动中,在输气管道上安置了炸药,并于去年九月在挪威方面的协助下,以遥控方式引爆了炸药。对此,美国和挪威政府立即予以否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波罗的海东岸国家也对有关报道表示质疑。

而参与调查的国家,包括德国的相关机构未公开任何与调查进展有关的信息。对媒体的询问,也多半讳莫如深。

2月10日,在赫什爆料之后,德国政府副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回应有关北溪案件的问题时称,没有信息能证明赫什的指称。

在上周末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前后,《世界报》记者试图联系会议主席霍伊斯根(Christoph Heusgen)询问他对北溪事件看法,但后者以时间紧张为由未作回应。

语焉不详

《世界报》报道称,该报自去年11月以来向德国多个政府部门了解北溪事件调查情况,均未得到具体、明确的回应。2022年11月中,德国联邦刑侦局安全专家秋季会议期间,记者得知,德国调查部门评估了爆炸发生之时所在水域所有船只的数据。

此外,联邦检查总署委托专业人员对管线受损泄露点进行了水下拍摄,并进行了取样分析,旨在判断炸药是否可能来自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长弗兰克(Peter Frank)今年2月对《世界报》表示,调查仍在进行中,目前并不掌握作案方是俄罗斯的具体证据。

在去年11月底到12月初的德国联邦与各州内政部长会议期间,一位与会的警方高级官员对该报记者表示,调查并不只是将俄罗斯作为可能的作案方,而是也包括西方国家。

负责境外情报工作的联邦情报局(BND)则对媒体询问回应称,该机构对有关北溪爆炸袭击的调查,"原则上不予公开置评"。

据《世界报》报道,对政府部门履行监督职责的联邦议院监督委员会的多名成员今年一月初就曾批评有关机构拒绝向该委员会提供调查的全面信息,理由是出于"国家利益"考虑。

赫什:未见到实证

除了直接"受害方"德国,同时开展调查瑞典和丹麦(爆炸发生在两国的专属经济水域)也一直没发布与调查相关的信息。正是这一情况让像赫什这样的爆料引起更大的关注和讨论。

赫什(资料图片)曾是知名调查记者,获得过普利策奖

赫什的所谓"报道",并非发表在专业媒体上的新闻作品,而是发表在平台Substack上的一篇博客,而且只有一个匿名的信息来源。据称此人是了解袭击行动策划的圈内人士。《世界报》曾致电赫什本人,询问他是否亲眼看到过可作为证据的文件等实物,赫什的回答是否定的。

该报引述海洋和安全事务专家分析指出,赫什讲述的"作案"过程中,有一些细节与专业常识不相符或逻辑不恰。《商报》不久前的一篇评论则指出,乌克兰战争爆发后,德国就叫停了北溪2号线,后又宣布不再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德俄之间的天然气伙伴关系就已终结。美国为什么要多此一举炸毁这样一个"烂尾项目"?

此外,北溪管道并未被全部炸毁,其中一条仍完好无损,可以输气。如果是美方所为,则令人难以理解。倒是俄罗斯事后多次向德国喊话,表示如果柏林"回心转意",可以恢复向德国输气。

本周二(2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应俄罗斯的请求召开会议,讨论北溪管道破坏事件。联合国政治事务专员迪卡罗(Rosemary DiCarlo)会后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没有根据的指控加剧地区紧张局势",阻碍真相调查。安理会表示,目前无法证实任何一种指控,需要等待德国、瑞典和丹麦的调查结果。

 

(世界报、商报、路透社、德新社)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