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中国新总理两会记者会“首秀” 没有金句但向民企和外资喊话

李强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63岁的李强是习近平团队的核心幕僚之一,2000年代初, 习近平主政浙江时李强担任其秘书长。他后来主政江苏和上海。

3月13日上午,第十四届中国全国人大第一次记者会召开,中国新总理李强挥手走进会场,紧随其后的是新任副总理丁薛祥、何立峰、张国清、刘国中。

这是李强作为中国总理的“首秀”,他长期在地方政府任职,并无丰富的中央政府工作经验,因此他的形象此前在全国和世界舞台上也不太为人所知。

每年中国的“两会”上,有“一头一尾”两出重头戏,分别是开幕时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以及闭幕以后的总理记者会。

经济学人智库(EIU)经济学家苏月表示,记者会上李强没有回答挑战性强的问题,可能是因为他缺乏在国务院的工作经验。

“尽管他的表现与其前任截然不同,但他所面临的经济挑战却是相似的,李强并没有利用这个机会提出新的、强有力的政策倡议。这意味着李强至少在上任的第一年,在政策决策方面的主导权有限,政治局会议仍将是评估中国政策方向的关键。”苏月表示。

会场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5%的目标“并不轻松”

李强再次提及今年中国定下的GDP增速目标。

他说,“今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这是我们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确定的。当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20万亿元,基数很高,加上今年的新挑战不少,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

今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一公布,立刻引发广泛关注,因为该数值低于几乎所有机构和经济学家的预测。

但李强也列举了中国经济的优势条件,“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基础厚实等,更重要的是制度优势显著。”

他还补充,“从最近两个多月情况看,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回升态势,一些国际组织也调高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对此,我充满信心。”

此前经济学家分析,5%这个目标传达的信息,隐含着政府对风险的考量,比如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以及萎靡不振的楼市。同时也暗示对于互联网等行业的监管不会因为刺激经济而放松。

上海豫园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疫后的经济复苏,消费是难点。分析称中国服务消费恢复将显著快于商品消费。

对民企和外资喊话

在首次总理记者会上,李强着墨最多的部分是民营企业和外资。

他表示,“我长期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经常有机会与民营企业家交流,对他们发展中的期盼和顾虑还是比较了解的。确实,去年有段时间,社会上有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使一些民营企业家内心感到忧虑。”

他说,在发展民营经济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的”,而且“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在新起点上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对于外资,他说,“中美两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从对方的发展中受益。我去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工作,接触了不少包括美资在内的外企高管,他们都告诉我看好上海、看好中国。这些都表明,中美可以合作、也应该合作。中美合作大有可为。围堵、打压对谁都没有好处。”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庄太量表示,从李强的履历也可以看出来他的风格——他在上海、浙江主政过,也在香港念过书,他的风格比较重商,他对西方资本不会抗拒,但是也不会全盘接纳,主要因为中国国情有其特殊之处。

庄太量称,他一上来就给民营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是因为之前管得比较厉害,所以他现在也有必要出来说明政府的立场以稳经济为主,安抚民营企业。他还在传达信号,炒作中美关系是政治操作,不是事实,而对外开放是中国继续要走的路,望外资来投资中国。

苏月称,李强试图向私企和外国投资者保证,中国政府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但是,“即使李强作为一个亲商的总理出现,并且在浙江和上海的任期内有良好的记录,但缺乏制度化的措施意味着信心不会立即恢复。”

“两个毫不动摇”指的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正在收看记者会的居民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展现个人特质和重点方向

虽然李强没有很强的“金句”风格,但各媒体仍然普遍提及他在政府机构改革问题上的表述。

作为最后一个问题,李强对此回答比较详尽,分了四个部分。

他提到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我们要推动各级干部多到一线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人民群众学习,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他还提到“提高创造性执行能力”——“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都要有服务意识、发展意识,特别是在履行审批、管理职能时,不能光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尽设路障、不设路标;凡事要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地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

本次两会上,除了人事变动外,《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得最多关注,其中对金融领域和科技教育领域的改革变动最大。

苏月称,李强花了最多篇幅谈论促进民营经济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反映出这两个方面将是他工作的重点。李强几次提到他在农村地区和基层政府的经验,这也意味着尽管他缺乏在中央的工作经验,但他将更加关注政策的实施,并与地方政府保持联系。

“这总体上是个好消息,但也反映出李强的首要任务将是使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更有效率,而不是追求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苏月称。

Presentational grey line

中国总理与记者会

BBC中文记者 陈岩

Chinese Premier Li Qiang (R), alongside Chinese Vice Premiers Ding Xuexiang (C) and He Lifeng (L), attends a news conference following the closing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China, 13 March 2023

图像来源,EPA

Skip Podcast and continue reading
Podcast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

End of Podcast

对于中国的政治肌体而言,“记者会”多少有些异物感,容易产生排异反应。高级领导人极少在国内举行记者会,因此“两会”后的中国总理记者会,几乎汇集了中外媒体一整年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尽管记者会上的提问被普遍认为是已预设好的,但答问者时常会有超出预料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时任总理的形象。

比如朱镕基,从副总理到总理,他主导中国十年的经济改革,面对的社会复杂度和改革难度极高。

前五年作为副总理的朱镕基已经开始剧烈地改变中国,1998年,在他履新总理后的第一次记者会上,点名凤凰台吴小莉提问。后者问,“外界称你是‘经济沙皇’,你喜欢这个称呼吗?”朱镕基说,“我不喜欢这个称呼。”他接着说,“但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在中共官员中并不多见。但彼时中国经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改革航路礁石密布,又恰逢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一遇大洪水,“地雷阵”和“万丈深渊”的说法并不夸张。

虽然伴随着不少副作用,但朱镕基在任期内已为中国经济成功打造出“三驾马车”——分税制改革盘活财政,使投资成为一架马车;汇率改革、加入世贸,使外贸成为一架马车;房改推动消费成为一架马车。

中国保持了超过十年“低通胀、高增长”的经济奇迹。舆论普遍认为,继任的温家宝政府只是收获了前任总理的改革成果,自身缺乏新建树。

温家宝在记者会上语气缓慢,并且喜欢引经据典,鲜见出格的表达。直到他卸任前最后一次记者会,却对于格外敏感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罕见的表态——“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到了李克强时代,他风格一变,语速快而轻松,喜欢用“金句”——比如,“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再比如,“人在干天在看,现在是云计算时代,我们要让‘权在用,云在看’”——但没有流传特别广。

不过李克强的经济学功底有时透露出对中国经济的独特理解。比如在2020年的记者会上,李克强说,“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引发热议。

李强的第一次记者会落下帷幕,没有留下“金句”,或许是风格使然,也可能是新总理刻意为之。

Presentational grey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