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是經濟擘畫者或習意志執行者?缺乏經驗引疑慮
(中央社記者吳柏緯北京11日電)一如外界預期,李強在今年的人大會議上被選為新任總理。雖然曾主政浙江滬等經濟大省,然而缺乏中央經驗是一大隱憂。且比起政策的擘畫者,更多人視其習近平意志的執行者。
中國輝煌的經濟發展成就,在近3年間數次跌跤,不論是遭遇美中貿易戰以及後續的科技圍堵,對產業造成的衝擊;大規模監管對民營企業造成影響,同時衝擊投資人信心;以及疫情蔓延與後續的嚴格封控措施重創製造業生產與民生消費。
「穩」成了關鍵字,經濟發展趨緩成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李強第一任總理任期在經濟極為疲弱的時代開局。
李克強在卸任總理前最後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目標定在5%左右,這個數字成為了李強接任後的第一份考題,雖然中國內外的智庫與分析、投資機購普遍認為這個數字較為保守,在注定經濟會復甦的2023年間要達標並不難,然而李強將拿出什麼樣的政策回答這個問題,成為了奠定在總理這個位子上重要的基石。
從去年李強在中共20大中擠身政治局常委,並且傳出有望接任國務院總理開始,「李強經濟學」這樣的說法開始甚囂塵上。
「李強經濟學」的核心大致上是強調李強具有重商風格,以及政府應減少干預微觀經濟的立場,加上過去主政的浙江、江蘇、上海等經濟大省的經驗,將成為未來總理任內擘劃經濟政策的依據。
這樣的經驗自然讓一些投資者期待李強能夠端出更加吸引人的經濟與商業政策。
但從地方一把手直升總理大位,缺乏國務院副總理等中央歷練,自然引發外界疑慮,是否有能力主持國務院。普遍認為,李強上任之後本可以使用的招數就已經不多,大致以刺激消費為核心,不出降息、降準等寬鬆貨幣政策,以及補貼消費品、擴大內需,拉動經濟成長,並將中國從過去以出口為導向變成以內需為主的市場。
然而隨著全球化通膨嚴重,各國相繼採取緊縮貨幣政策之下,中國若持續採取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將可能造成人民幣大規模貶值,對於穩定國際收支是不利,而且對匯率造成影響。因此,在以穩為主的經濟復甦基調下,貨幣政策將趨於溫和,可以調整的空間並不多。
此外,李強向來被視為是習近平的人馬,未來在總理任內可能會更加依賴習近平的支持,因此不太可能會提出與習近平不同調的經濟政策。比起政策的擘畫者,恐怕會更接近習近平意志的忠實執行者。
畢竟在被視為經濟改革派與開明派的李克強總理任期的最後一段時間內,陸續發布了各項經濟措施與政策宣示,都沒有辦法令中國疲弱的經濟回到疫情之前的樣貌,並且達成政府工作報告中訂下的目標,那麼可以預期的是,和習近平更加親近的李強,不能也不會改變習近平的意志。(編輯:周慧盈)11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