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6T15:42:16.244Z
二十国集团外长峰会期间德中外长场外互动

(德国之声中文网)《柏林日报》发表国际关系问题专家的长篇评论,指出在乌克兰停火事宜上,"中国有一个好计划,我们应该认真看待它"。文章认为,谈判是否有成功的希望,要看条件是否具备。首先,"对调停者,双方都必须有足够的信赖,按照常理,他不应属于任何一方的阵营。德国政府已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它向乌克兰输送了大量武器、人道援助以及资金,并参与制裁俄罗斯",在调停之前先谴责俄罗斯的侵略暴行,这个人最好呆在家里罢了,不必费神开启调停程序。按照这个逻辑,肖尔茨、苏纳克、拜登、马克龙已统统出局,而南非政府抛出的一个倡议,居然没有人关注到。

"中国政府的立场文件刻意没有叫做和平计划,但到处都被作为和平计划看待,且遭到批评,这其实是好兆头,矛盾只是表面。因为在这场冲突中只有一方满意的计划,对方则完全不可能接受。而中国的这个文件却活动于两极之间:它包含了双方都想要的蜜糖,同时也有对双方而言的酸醋。"

"立场文件要求所有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得到尊重,任何国家不得动用核武以及生化武器,也不得以此相威胁 -- 这是打脸俄罗斯,因为莫斯科政府不断发出使用核武器的威胁,侵犯乌克兰的领土完整,而乌克兰却从未对俄罗斯提出领土要求。中国的外交家也为乌克兰(也包括北约)准备好了苦药:一个地区的安全不能通过扩大和加强军事阵营来实现。而每个国家的安全利益都应得到关切的呼吁,则是俄乌冲突双方都可以拿来为自己的目标服务,只是这条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一贯表述非常相似。他得到的蜜糖是文件谴责单边制裁,中国批评单边制裁不能解决问题,相反制造新的问题。"

文章写道,"这一胡萝卜加大棒的混合物过去几周来不断遭致批评。俄罗斯的宣传机器把对其有利的内容大加渲染(其余部分则闭口不谈),西方政客则大批自己不喜欢的内容。这样看,没有人真正满意。但这正意味着,这份文件是谈判的良好基础,非常可能基辅和莫斯科都是这样认为。"

相关图集:乌俄战争让世界付出哪些沉重代价?

死伤严重:联合国人权事务高专办(OHCHR)7月25日表示,自2月24日开战以来,有5237名平民被杀,7035人受伤,尽管实际伤亡人数应该要高得多。人权高专办说,大多数死伤者是爆炸性武器的受害者,如火炮、导弹和空袭。 此外,美国中情局估计,到目前为止,约有15000名俄罗斯士兵在乌克兰被杀,受伤人数是这个数字的三倍。该部门认为,乌克兰的军事损失也很大,但可能比俄罗斯的损失小一点。
流离失所:自2月24日以来,乌克兰的4100万人口之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根据联合国难民署(UNHCR)的数据,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难民危机。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显示,目前整个欧洲有超过616万名来自乌克兰的难民,其中波兰、俄罗斯和德国收容的人数最多。
高额武器援助:自2月24日以来,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约76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包含远程火箭系统、标枪反坦克系统以及防护设备。第二大援助国是英国,它至今提供了23亿英镑的军事支持。而欧盟已同意向乌克兰提供25亿欧元的安全援助。
乌克兰的损失:根据路透社的计算,除了人员损失,自2014年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吞并以来,乌克兰已经失去了对其22%原有土地的控制。大片的海岸线被俄罗斯占领,经济瘫痪,一些城市在战火下变成废墟。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乌克兰的经济将在2022年收缩45%。该国总理施米哈尔(Denys Shmyhal)本月表示,战后的全部重建工作将花费约7500亿美元。
俄罗斯的损失:这场战争对俄罗斯来说也很昂贵 —— 尽管俄罗斯没有披露费用,因为这是国家机密。除了军事成本,西方还试图通过实施严厉的制裁来惩罚俄罗斯,包含将其排除于国际支付系统SWIFT之外,这成了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对俄罗斯经济的最大冲击。俄罗斯央行预测,1.8万亿美元的经济将在2022年衰退4%-6%,低于4月份预测的8%-10%。
资源短缺:入侵乌克兰和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导致了化肥、小麦、金属和能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助长了酝酿中的粮食危机和正在冲击全球经济的通货膨胀浪潮。俄罗斯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小麦、氮肥和钯金出口国。欧洲国家试图减少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在俄罗斯切断流向德国的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后,欧洲的天然气批发价格飙升。据高盛公司称,如果完全切断天然气管道,将使欧元区陷入衰退,德国和意大利都将出现大幅收缩。
经济前景不明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低于去年的6.1%。若将「合理的」替代方案纳入考虑,包括在年底前完全切断俄罗斯对欧的供气,以及俄罗斯石油出口量进一步下降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全球增长将在2022年放缓至2.6%,2023年为2%。

欧洲应走出独立自主的道路

《新苏黎世报》就欧洲正在探寻对华政策发表评论指出,这或许是走向独立于美国的战略自主的第一步。"美中之间的敌意不可避免。中国是一个崛起大国,并计划重塑世界秩序。美国一直在这样做,在1989年冷战结束后的30年里,无人挑战它的地位,老大的地位绝不能拱手让给别人。"文章问道,欧洲在其中应该怎样定位?

美中之争的一个结果便是,"美国提出极限要求,在技术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与之脱钩。但冯德莱恩则更喜欢使用另一个概念'去风险'(de-risking),而不是经济脱钩。这一区别可能将指向一条独立自主的欧洲之路。"

文章认为,不能生活在一个不独立、被要挟的世界里,"这可能意味着,德国的5G网建设最终不得不放弃具有风险的华为技术;荷兰现在就在因为不能将先进的制芯工具出口给中国而付出代价。荷兰屈服于美国的压力是正确的,因为相关技术也被用于军事目的。然而,生产电池、新能源科技以及生产药品等领域都应该减少和避免对中国的依赖。"

"然而,欧洲的对台湾政策不应该被美国劫持。高阶政客访台以示挑衅,或者允许台湾在欧洲国家的首都设立类似于外交代表处的机构,都于事无补,有害无利。比如立陶宛,出于内政原因将台湾作为独立国家对待,这同欧洲的利益构成矛盾。而当中国以制裁进行反制时,则指望欧盟去火中取栗。一个中国政策,加上要求北京绝对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应该仍然是欧盟的大计方针。"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