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肯尼亚“中国广场”风波 - 聚焦非洲
2月28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发生了一起针对当地一家有中资背景的企业“中国广场”超市的抗议示威活动,上千名当地商人手举写有“肯尼亚不是中国的殖民地”的横幅,高呼“中国人必须离开”的口号,抗议中国超市商品低价倾销,损害当地小商贩的利益,要求政府驱逐所有非法经营的中国公民。
非洲<对话>新闻网对事件做了详细报道,报道引述一名当天参加抗议行动的内罗毕商人萨姆松·卡茂的话说:“中国人搞砸了我们的港口,接管了二手服装业务,现在他们来到市中心,想让我们破产”。这位35岁内罗毕商人对记者的抱怨透露出一部分当地商人对中资企业的普遍不满,他说:“他们应该把自己限制在道路建设上,把零售业务留给当地人”。30 岁的吉玛尼对记者说:“华人不能同时是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和小贩。 除非我们都死光了”。
虽然此次抗议行动很快被当地防暴警察驱散,但围绕中国超市所引发的风波仍在持续。
自这家叫中国广场( China Square)的大型超市今年一月底在内罗毕开业以来,成百上千的当地人蜂拥而至,他们以仿冒品的价格购买货真价实的商品。超市开张两周,销售额就达到2千万肯尼亚先令(约合15万6千美元)。超市立刻成为推特上的网红店,并成为脸书上的讨论话题,因为消费者分享了他们的购物体验并鼓励其他人光顾这家超市。
“中国广场”董事长程磊在接受肯尼亚《每日邮报》采访时表示,由于新客户数量的增加,拥有 130 名肯尼亚员工的超市每天进帐1000 万肯尼亚先令(约合7万8千美元)。
中国广场超市的开业,为本地商人带来了激烈竞争,像卡茂这样的本地商人,原本也是采购中国日用品在内罗毕出售,“中国广场”压价后,他们不断接到老顾客的电话,指责他们的价格过高,警告他们不会再向他们采购。卡茂说:“一些客户指责我们剥削,但事实并非如此。 鉴于高昂的生活成本,我们的利润并不高”。不过,程磊表示,那些抱怨他的商业模式的本地商人长期以来一直通过高价出售日用品剥削消费者。程雷强调,中国广场遵守肯尼亚贸易法,并已获得有关当局颁发的有效许可证。
“中国广场”所在的购物中心所有者是肯雅塔大学,购物中心在中国超市开张前一直在努力招商。 中国零售店的开业改变了购物中心的命运,使它成为所在片区最繁忙的场所之一。
这场颇具声势的抗议活动迫使中国商家暂时关闭商店数日后,又于3 月 6 日重新营业。同一天,肯尼亚中国商会发表声明称,已与有关方面达成友好协议,但未透露协议细节。
此次抗议事件暴露了自 2022 年大选竞选期以来当地贸易商与中国同行之间的紧张关系。去年 6 月,在肯尼亚山地区的一个反华经济论坛上,亲西方总统候选人鲁托发誓要果断应对中国公民夺走肯尼亚人的工作,他在竞选演讲时指责他的前任,当时的亲华派总统肯雅塔未能保护本国中小企业。他说:“中国人正在烤玉米和卖手机。 我们将把他们全部驱逐出境。 我们有足够的飞机将他们送回国”。他的竞选搭档卡查古瓦也发表了类似的讲话,并发誓要保护小商贩的利益不被外国人剥夺。
然而,并非所有肯尼亚人都抵制中国广场的业主,一些消费者表示,程磊的商业模式为他们带来了实惠。大型超市具有批量购买产品的优势,这是当地小商贩无法做到的。 肯尼亚零售商此前曾抱怨说,他们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时间是中国同行进口商品的两倍。基安布州前州长威廉·卡博戈也为中国业主辩护,称肯尼亚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必须鼓励竞争。卡博戈在推特上说:“我们不能以保护当地零售商为借口关闭中国广场,肯尼亚人以昂贵的价格购买商品。 我在中国广场以3.12 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一把刷子,而它在基孔巴市场的售价是7.42 美元。 谁忽悠谁?” 。
此次事件在肯尼亚政府内部也造成意见分歧,肯尼亚贸易内阁秘书库里亚表示,在内罗毕经营的中国大型零售业务“是中产阶级的阴谋”,不利于低收入者,而低收入者是经济的主要贡献者。但肯尼亚议会国防与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科雷则表示:“ 我们鼓励尽可能多的中国公民到该国投资。 我们不能说我们想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但我们却剥夺了外国投资者的某些权利。”
中国是肯尼亚最大的双边债权人之一,其贷款已用于公路、桥梁、现代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此外,肯尼亚对华进口持续大幅增长。 进口额从2021年的28 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34.5 亿美元,这无疑证明了中国在肯尼亚这个东非最大经济体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