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两月经济实现回升,但仍有待加大复苏力度

中国1-2月份零售额同比转为增长3.5%,但稍不及预期。

图片来源:WU HAO/SHUTTERSTOCK

中国周三早间公布的今年前两个月经济增长成绩单显示,完全摆脱了疫情防控措施的束缚,各经济指标全线回升,不过,仍多数低于市场预期,凸显当局有必要加大政策措施力度,推动经济进一步复苏。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1-2月份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高于去年全年增速(5.1%),且高于市场预期(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转为增长3.5%(去年12月为下降1.8%),但不及预期(增长4.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较前值(1.3%)加快,也不及预期(增长2.8%)。

尽管数据全线温和回升,但仅投资高于市场预期,消费和工业增长均不及预期。放开疫情防控后,前两个月消费的改善和回升被认为将是经济运行一个很大的亮点,市场对消费的回升情况预期较高。

统计局发言人表示,尽管经济前两月企稳回升,但整体看仍处在初步恢复阶段,促进整体好转还需艰苦努力。

中国政府将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连续第二年创20多年来的最低增长目标。

去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为5.5%左右,最终实际仅增长3%,主要受新冠疫情下严格的动态清零政策,房地产行业整体遭遇困境,西方国家加大对华遏制,以及美联储连续大幅加息和俄乌战争持续等多方面影响。

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低于市场此前的普遍预期,被认为偏于保守,也令市场对今年经济增长的信心有所转淡。

本周一,中国新总理李强完成了其就职后的首次中外记者见面会。在该记者会上,他着力寻求缓解外界对中国经济和商业环境的担忧。他表示,去年基数高加上今年新挑战不少,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他还称,将通过打好四套“组合拳”助力经济增长目标实现。

在今日就经济运行举行的发布会上,统计局也阐述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设立和预期完成情况。

统计局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符合发展实际和需要,有利于就业;同时,有利于防范和化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风险,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疫情三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过去三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为4.5%。其中,去年历史罕见的未能达成目标,前一年则由于疫情在年初就暴发,导致政府未设置增长目标。大多数研究认为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5%-7%之间。

统计局发言人表达了对实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的信心,他表示,今年疫情对生产需求的抑制性作用有较大幅度消除,同时扩内需政策会持续加力,目前各部门已经在筹划相关政策,会对实现全年目标起到促进作用。

统计局还称,目前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相对去年会有明显改善和提升;同时,进出口对增长还会起到拉动作用,其中,数字贸易可能成为外贸增长中新的增长点。

就业方面,据统计局数据,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其中,2月份为5.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2月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

受疫情影响,中国面临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中国政府近两年一直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新增就业1200万,比去年有所增加。中国去年提出完成新增就业1100万人的目标任务,年终宣布完成新增就业1206万人。

(本文来自道琼斯中文财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