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韩国的新防卫战略 东亚大国是否准备与中国对抗?
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于1月29日至2月1日访问了日本和韩国。他在首都首尔会见了韩国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同时还在东京会见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这次访问是在日本于12月中旬宣布新的国家安全战略之后进行的。并且同月,韩国也公布了印太地区战略。
斯托尔滕贝格此访是在美中国际竞争加速的背景下进行的。华盛顿最近将遏制中国和解决其认为“破坏国际秩序的努力”的优先事项列入北约和G7的议程。这必然需要加强与印太地区大国的经济和军事联系,尤其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一方面加大对中国的施压,另一方面防止其以牺牲邻国为代价扩大影响力。因为美国认为地区霸权是中国崛起为国际大国的必经之路,因此西方必须努力破坏它。而日韩战略方向的宣示与这场不断升级的冲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恰逢北京采取更积极的外交政策之际。
日本:走向进攻性军事学说
日本第一份国家安全文件于2013年在首相安倍晋三执政期间发布。根据区域和国际变化,他宣布了改变国家安全原则的倾向,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坚持捍卫这种做法,直到他2022年被暗杀。而日本宪法从未有过任何真正的改变,尤其是第9条,其中东京承诺不拥有常规军队,仅拥有日本自卫队(JSDF),以及全面禁止武器出口。所以,新的国家安全文件特别重要,尤其是因为它批准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步骤,这些步骤能够使宪法限制失效,即使它们保持不变。
日本的新国家安全战略包括三份防卫文件,于2022年12月16日正式获得政府批准。第一份是国家安全战略,定义了国家未来十年国防政策的总体路线。第二份是国防战略,明确国防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最后是国防建设计划,其中概述了未来五到十年的主要国防开支和采购。
该战略确定的日本国家安全原则将提供延伸威慑的日美同盟视为“日本国家安全政策的基石”,同时还认为,这一联盟对日本的安全和实现印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该战略强调需要维持和加强美国对该地区的承诺,并努力加强日美同盟在所有领域,包括外交、国防和经济。
日本文件还认为,中国的军事活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确保日本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了最大的战略挑战”,这是日本和国际社会的“主要关切”。该文件监测到中国国防开支持续增加,军事能力大规模快速增强,包括其核能力和导弹能力,以及中国加紧企图单方面武力改变东海和南海海域和空域的现状,比如越过两国有争议的“尖阁诸岛/钓鱼岛”周围的领海和领空。
同样地,日本认为中国越来越多地越过台湾领空是对该国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中国的行为可能导致华盛顿和北京在台湾问题上发生重大冲突。而日本很可能卷入这场冲突,因为它靠近台湾海峡,而且日本在冲绳有一个大型美军基地,可能成为中国的目标。
除了中国之外,日本防卫战略明确指出,“朝鲜的军事活动对日本的国家安全构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和迫在眉睫的威胁”。它突出了朝鲜洲际弹道导弹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核能力在质量和数量上的最大速度提升等方面。此外,平壤仅2022年一年就发射了50多枚弹道导弹并落入日本和朝鲜之间的水域,以及同年10月其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飞越日本上空。
关于俄罗斯的威胁,该文件称,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清楚地表明俄罗斯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达到其安全目的。因此,日本战略将俄罗斯在印太地区的外交和军事活动列为“强烈的安全隐患”。它指的是俄罗斯加速在日本周边的军事活动,特别是加强其在“北方四岛”的军备,指的是日本不承认俄罗斯对其拥有主权的千岛群岛。此外,近年来,俄罗斯加强了与中国的战略协作,尤其是在日本周边的军事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东京加入G7对莫斯科实施制裁后,俄罗斯将日本列为“不友好”国家。
为了应对这一切“挑战”,在国防战略方面,东京批准大幅增加年度军费开支,从占GDP的1%增加到2%。东京将在5年内花费约3200亿美元,到2027年,年度国防预算将达到约80至900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计划购买16架美国F-16战斗机,与英国和意大利联合开发FX喷气式战斗机,并资助远程和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发。
实际上,日本目前仅具备拦截瞄准自身导弹的能力,不足以震慑地区威胁,新战略为此确立了日本安全和防卫政策的根本性转变。东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寻求拥有反击(Counterstrike)能力,作为对付任何可能的攻击的预防措施。根据三个主要条件:存在对日本不可避免的威胁或导致对日本不可避免的威胁的友好国家,没有任何其他选择来避免可能的敌对打击,最后是反应是相称的并且在限度内消除威胁源所需的最低限度,这意味着日本有能力瞄准敌方领土深处的固定军事设施。
因此,日本采取了长期措施,将国产巡航导弹的射程增加到约1500公里。并开发可从空中、海上和潜艇发射的替代品。与此同时,它宣布将从美国获得 500 枚战斧陆基巡航导弹,射程为1600公里,与东京和华盛顿一起朝着目前更深层次的军事合作和一体化迈进,尤其是该战略为日本和美国的陆海空三军建立了统一的军事司令部。
然而,日本的这一新军事趋向并不意味着两国寻求在短期内进行真正的军事对抗。东京继续奉行在“经济关系热和政治关系冷”的方针下与北京建立平衡稳定关系的政策。在东京采取措施增强其威慑能力之际,它还倾向于支持其与中国的牢固经济关系。中国作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反映了这一个事实。
相比之下,北京可能会继续反对日本加强军事能力的举措。同时,如果日本采取中国认为不可接受的措施,比如东京参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或者参与包括美韩在内的三方军事同盟,北京可能会对日本公司实施经济制裁,并阻止它们进入巨大的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北京可能会继续反对日本寻求增强其军事能力的举措,如果日本从事中国认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北京可能会对日本企业实施经济制裁,并阻止它们进入巨大的中国市场措施,比如东京参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或者参与包括美韩在内的三方军事同盟。
韩国的印太战略
转向韩国方面,韩国的印太地区战略立足于坚持国际价值观,强化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该文件显示出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语气存在明显差异。它承诺继续加强与美国的“联盟”,并认为它是过去70年来该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轴心”,并强调该联盟将发展成为“不仅包括安全,还包括经济、先进技术、网络空间和供应链的综合全球战略联盟”。
另一方面,与日本的关系被描述为两个“志同道合”国家之间的“前瞻性伙伴关系”,指的是他们致力于民主和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以及捍卫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同时,该战略强调有必要改善与日本的关系,并参考两国之间的突出分歧,继续通过外交努力恢复互信。
关于中国,与日本的文件相比,该战略采用了冷静的语言,旨在不与中国对抗。首尔的战略将北京视为“印度太平洋地区繁荣与和平的主要伙伴”,强调在相互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追求“更稳固和成熟”的关系。但与此同时,该战略向中国传达了一个信息,即未来的合作将主要取决于中国的行动以及对国际准则和价值观的遵守。
虽然该文件明显忽略了俄罗斯,,但它申明韩国致力于加强与北约的伙伴关系,并通过最近成立的韩国驻北约代表团发展这种伙伴关系。同时,它赞扬尹锡烈总统作为首位参加2022年6月北约峰会的韩国总统。此外,韩国已将对西方的武器销售大幅增加一倍,以配合加强首尔与北约之间安全和军事关系的努力。2022年8月,波兰与韩国签署了创纪录的150亿美元军售协议。总之,自2014年以来,韩国已向挪威、芬兰、爱沙尼亚、土耳其、澳大利亚和印度出售了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能会将韩国定位为武器供应国,视为对其地区影响力的威胁。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可能会将韩国相对负担得起的武器视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以发展其军事能力以应对任何可能的“中国威胁”。
也许最重要的是,新战略要求韩国积极参与地区事务,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印太地区现状的企图。这意味着首尔政府将不得不重蹈前朝政府的覆辙,即避免卷入东海、南海和台海争端,以避免引起北京的反应。预计中国对韩国施加与首尔为实施该战略所采取的实际举措对等的经济压力。
从北大西洋到亚洲,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北约秘书长对日本和韩国的访问标志着西方基于北大西洋和亚洲的利益与安全不再分离的战略的具体化。尤其是考虑到俄中关系的发展前景,这将导致安全和军事合作的加强,一方面是美国与其西方盟友之间,另一方面是日本和韩国之间。再加上东京和首尔的新安全战略,这些因素进一步刺激中国的担忧,因为这是美国遏制其影响力的战略努力的升级。这加剧了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具体而言,日本的战略以及国防预算的增加将导致东京与印太国家的关系加深,这些国家具有与海上安全活动相关的共同目标,例如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将会认为,日本的措施将有助于减轻以航行自由和捕鱼权为代表的海上安全活动的负担,这些活动属于他们的安全优先事项清单,同时还将支持他们应对来自北京和平壤的日益增长的威胁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日本防卫学说的彻底改变仅仅意味着华盛顿已经成功地吸引了一个重要的盟友加入西方旨在阻止中国崛起的战略努力。这是继德国重新武装以应对俄罗斯威胁的计划取得的又一次成功之后的又一次成功。两者都是在国际层面具有深远地缘政治影响的事态发展,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这些事态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们是在华盛顿组建三国和四国联盟之后出现的,例如AUKUS联盟(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和QUAD联盟(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在此框架下,日韩的战略可以被视为华盛顿推动两国加强双边关系、克服历史分歧的努力的一部分。因为三国结成同盟,或韩国加入QUAD同盟,会加强美国遏制中国战略努力的组织性。
在华盛顿认为对对抗中国影响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当前十年中,美国不太可能减少其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存在。但从长远来看,日本发展其军事能力并获得更高的能力或许有助于减轻美国在该地区承担的安全负担,并且还能减少美国军队直接介入维护其在该地区的安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