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5日電)近期雞蛋供應不穩,不少人擔心蛋白質難攝取,尤其是家有成長期孩童的家長,營養師特別設計缺蛋危機下的早中晚餐加上點心時間菜單,只要掌握4大原則,仍可補充足夠蛋白質。

日常飲食中主要能被身體所吸收的營養素包含醣類、蛋白質、脂質,不僅提供人體日常活動所需熱量,更是維持生理機能及運作主要來源。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韻婷近日透過新聞稿分享,其中蛋白質在嬰幼兒到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扮演很重要角色,蛋類更是最常見的蛋白質來源。

不過蛋絕不是攝取蛋白質唯一管道,陳韻婷說明,食物中的蛋白質可依營養價值區分高、低生理價蛋白質,甚至在全榖雜糧類及蔬菜類都能找到少量低生理價蛋白質。高生理價蛋白質食物主要來源分為動物性蛋白,如蛋、海鮮、豬、牛、雞等和乳製品;植物性蛋白則是豆類製品,如豆腐、豆漿等。

陳韻婷分享,在缺蛋期間,只要掌握4個原則,仍可補充足夠蛋白質。第1是多選擇複合型態種類,民眾可把這項原則發揮在早餐時段,選擇肉包、不含炸物的三明治、漢堡、飯糰等,取代單一麵包、饅頭;飲品選擇豆漿或鮮奶茶、鮮奶、優酪乳等奶類,取代含奶精的奶茶。

第2個原則是避免只攝取單一澱粉種類,陳韻婷表示,民眾可將這個觀念用在午餐及晚餐選擇,如點一碗陽春麵時,可多搭配滷蛋、豆腐、豆干或嘴邊肉等,增加蛋白質補充;減少油炸主菜的選擇,可改選烤或滷的。

第3個原則是點心時段多選擇富含蛋白質的飲品,如牛奶、豆奶等,取代汽水、果汁、手搖飲料,也可吃富含蛋白質食物,如茶葉蛋、豆花、優格等,取代糕餅、零食餅乾類。陳韻婷特別提到市售保久乳或保久形式豆奶,她說,這些產品是利用高溫高壓滅菌方式達到室溫保存,並不影響蛋白質品質。

陳韻婷說,因為過多精緻糖分及添加物皆會使食物中的營養素吸收下降,所以民眾應掌握的最後一項攝取蛋白質建議原則,是優先選擇天然原型食物,減少精緻或加工高脂肪的種類,留意減少高熱量油炸烹調方式。(編輯:張雅淨)11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