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俄烏戰爭將定義歐盟與中國關係
(中央社布魯塞爾5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期間,北京宣布與莫斯科締結「無上限的夥伴關係」,讓許多歐洲人清楚體認到中國成為體制對手代表的意義。
俄羅斯殘暴侵犯烏克蘭主權與領土完整性後,中國沒有捍衛全球秩序與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原則,現在看來反而把實現自己的野心看得更加重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在莫斯科跟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說:「我們正在見證百年未見之大變局,我們應該一起推動它。」
北京以低價採購大量的俄羅斯石油與天然氣,協助替克里姆林宮的戰爭機器提供資金。西方情報機構一致認為中國尚未向俄國提供大量武器,但目前還不清楚如果烏克蘭在戰場占上風,中國是否將持續保持克制。
中國已為協調終結俄烏戰爭提出一系列原則,但如果不承認俄羅斯違反那些原則,以及只要習近平拒絕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會談,中國聲稱將擔任和平斡旋者的說法都將只是空談。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俄烏戰爭對歐盟而言是一個變革性時刻,迫使歐盟對能源、經濟與安全政策做出痛苦改變。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上週發表直率且論點清楚的演講時說,北京是否助俄羅斯作戰行動一臂之力,或者真正扮演和事佬從中斡旋,將成為形塑歐盟與中國未來數年關係的「決定性因素」。
近年來,歐盟對中國的態度日趨強硬,因為中國採取不公平的貿易與限制性投資作法、對其視為「不友善」的國家施展強制性外交手段,以及侵犯人權。
歐盟執委會2019年表示,歐盟應該把中國視為合作夥伴、競爭對象與體制對手看待。這在當時為歐盟與中國關係勾勒出巧妙的框架,但卻不被歐盟最強大的國家德國接受,柏林當局持續將發展商業關係列為優先要務。
金融時報指出,歐盟必須重新定義與中國接觸的條件。如同范德賴恩所說的,「中國已從『改革與開放』時代翻頁,朝新的『安全與控制』時代前進」。對歐盟而言,這意味著首先要把中國當作體制對手看待,採行能降低中國風險的政策。
報導又提到,這不代表在氣候變遷或核擴散議題上放棄夥伴關係,也不代表經濟脫鉤,因為這不實際也不是大家樂見的。另一方面,與俄羅斯中斷貿易關係凸顯歐洲企業無法忽視對中國龐大市場帶來銷量與獲利的依賴。
去風險化作法能讓歐盟變得更積極且更敏銳。歐盟必須辨識自己的弱點與對供應鏈的依賴性,且應該運用貿易與其他防禦措施,阻止中國利用歐盟的市場開放性。此外,歐盟應該賦予新的權力,像是讓歐盟有權審查涉及敏感與軍民兩用科技的對外投資。然而,現在的問題在於,歐盟政府是否準備好在新的中國政策上團結一致。(譯者:張曉雯/核稿:何宏儒)11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