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和平穩定逐漸成為國際政治焦點,儘管不樂見台海戰火喧囂,華府仍尋求與北京往來,如何取得平衡成美國印太戰略的一大挑戰。(中央社製圖)
台海和平穩定逐漸成為國際政治焦點,儘管不樂見台海戰火喧囂,華府仍尋求與北京往來,如何取得平衡成美國印太戰略的一大挑戰。(中央社製圖)

中央社駐華盛頓特派員江今葉/4月16日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台海和平穩定逐漸成為國際政治焦點,從G7、美日韓、美菲等聯合聲明均特別強調可見,其中自是有美方積極施力。儘管不樂見台海戰火喧囂,華府仍尋求與北京往來,如何架設護欄取得平衡,是美國印太戰略的一大挑戰。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9日結束在中國3天國是訪問返國途中接受媒體訪問,一番「台海衝突無關歐洲、不做美國附庸」的言論掀起波瀾,不僅法國境內砲火連天,國際盟友也紛紛指責馬克宏助長中國氣焰,徒手送給北京瓦解跨大西洋團結目標大禮。

過去對台海維持中立、不多做討論的歐洲國家紛紛表達強烈支持台海和平穩定立場,顯示台海議題逐漸成為國際政治舞台的焦點議題。

這樣的轉變更早之前就已經出現在美國對外政治往來中。

多年來,美國政府基於台灣關係法

台灣關係法小百科

Q:它是怎麼來的?

A:1978年12月美國卡特政府宣布將於1979年元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斷與中華民國(當今的台灣)最早於1913年建立的外交關係。中華民國在美國國會的眾多支持者為了維繫與台灣的各種非官方關係,推動台灣關係法(The Taiwan Relations Act)的立法,4月10日經卡特總統簽署後,追溯自1979年1月1日生效。

Q:它的性質是什麼?

A:台灣關係法是美國的國內法,共18個條文,中文版約4600字。美國國內有人主張,因為它是法律,位階高於華府與北京的3個聯合公報(1972年上海公報、1979年建交公報與1982年的八一七公報)。中方則主張3個聯合公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外交文件。

Q:它對台灣的重要性是什麼?

A:台灣關係法與美中雙方簽訂的3個聯合公報常被稱為「1法3公報」,它們共同形成美國對台海兩岸政策的主要架構。

除了授權行政部門「繼續維持美國人民與在台灣人民間之商業、文化及其他關係,以促進美國外交政策,並為其他目的」,台灣關係法開宗明義點出此法是要「協助維持西太平洋的和平、安全與穩定」。

台灣關係法最能體現美國對台灣安全承諾的部分,是它的第2條B款指出: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及安定符合美國的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而且是國際關切的事務;美國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之舉,是以台灣的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的期望為基礎;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決定台灣的前途之舉 — 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人民;維持美國的能力,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形式的高壓手段,而危及台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

美國對台軍售以及美台之間在國防台灣方面的合作,都是根據以上條文。

Q:台灣關係法有無補強措施?

A:有。美國雷根政府在與中國簽署八一七公報的同時,私下向台灣提出「6項保證」,主要是抵消八一七公報有關美國對台軍售應逐年遞減的條文。2016年,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分別通過共同決議案,小幅調整對台6項保證的內容,並形諸國會文書,但這兩項共同決議案僅表達國會立場,並無法律約束力:

  • 美國不贊成對台軍售設定期限
  • 美國不認為可在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扮演調停角色
  • 美國不會施加壓力要求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
  • 美國對台灣主權的長期立場沒有改變
  • 美國並無計劃修改台灣關係法
  • 八一七公報的內容不表示美國在對台軍售之前會徵詢北京意見

此外,美國國會有部分友台議員認為,台灣關係法對於台灣一旦遭到中國軍事侵略,美國應如何因應的規範不夠明確(所謂的戰略模糊),因此在2000年提出台灣安全加強法,但並未通過。

2018年3月,川普總統將台灣旅行法(The Taiwan Travel Act)簽署生效,代表台美官員互訪的層級可以提高。

看更多
關閉
、美中三公報與六項保證的一中政策,一向支持台海和平穩定,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立場。美國也積極透過各方對話讓國際了解中國對台灣多年來的軍事、經濟威嚇,透過各項國際對話將台海安全納入國際聲明。

從2021年4月時任日本首相菅義偉、5月時任南韓總統文在寅訪美後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發布的領袖聯合聲明,以及6月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公報,都納入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的相關文字可以看見成效。

日前剛發佈的美菲外長與防長2+2對話聯合聲明中,也提到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立場向來較為親中的菲律賓罕見在與美國的聯合聲明中提到台海和平議題,不僅顯示菲律賓對中國軍事擴張的擔憂,背後美國的施力不在話下。

儘管台海議題成為美中互動核心焦點,但尋求與崛起中霸權往來仍是美國政府重要外交政策,即使是在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並與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歷史性會晤後,中共解放軍在台海周遭大規模軍演時,華府儘管坦言台海局勢緊張,仍不放棄與中國接觸。

白宮國安會戰略溝通協調員柯比(John Kirby)日前在媒體簡報中指出,美方積極密切關注演習,也重申北京不須對蔡總統過境過度反應,但也提到拜登期待在適當時機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話。

柯比還表示,華府正在積極準備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能按幾個月前的計畫前往北京。他並透露,美中正在討論關於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及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應邀訪問中國事宜。

布林肯也在日前的一場記者會上表示,期待在條件成熟時拜訪北京,並強調遏制中國或捲入一場「新冷戰」,不是美國的目標。

在此之前,香港媒體報導,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理國務卿華自強(Rick Waters)3月底訪問香港、上海、北京等地,此行被視為為布林肯訪中鋪路。

布林肯原先預計2月初訪問北京,但出發前夕爆發中國間諜氣球飛越美國領空事件,臨時取消行程。

只是華府嘗試重啟美中高層會談的舉動,收到的卻是中方的冷回。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1日回應指稱,美方應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停止損害中國利益,停止一邊聲稱要為中美關係加裝護欄,一邊破壞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

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中方已經告知美方,由於未弄清楚拜登政府將如何處理氣球事件調查報告,中方不準備重新安排布林肯在2月押後的行程。另有知情人士指出,麥卡錫會見蔡總統也是北京不同意布林肯訪中的原因。

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Kurt Campbell)日前在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CNAS)活動中指出,美方期望保持與中國的溝通管道暢通,但也坦言,美國正處於美中競爭關係新階段的早期階段。

他表示,中國一直不願參與有關建立信任、或危機溝通與熱線的討論,「我們在為美中關係建立基礎、底部,和護欄的努力尚未成功」,未來幾個月將是觀察美中能否重建建設性外交關係的關鍵時機。(編輯:韋樞)11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