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轉型碰上ChatGPT 何飛鵬帶頭玩
(中央社記者張若瑤台北28日電)見證出版業從「最美好年代」進入「大轉型年代」,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抱持順勢演化的態度,在ChatGPT出世當下即號召全公司「一起玩」。何飛鵬錄製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廳」,分享他職涯45年曾面臨的變局。
「希望我能是倖存者。」出版業經歷人類閱讀行為與生活型態的轉變,戰場從紙本躍上雲端,再分散至社群,接著走向全媒體營運模式,何飛鵬認為他做「內容生成」工作的本質始終沒變,只是在不同戰役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多元,涉足的領域也越來越寬廣。
早在報禁尚未解除的1978年,大學唸公共行政系卻不想當拘謹公務員的何飛鵬,就想盡辦法踏進媒體業,「當記者才可以看清社會變遷」,為了避免政治干涉,他選擇投入與民生相關的財經新聞,但在採訪之初,還是遇上了麻煩。
那是歐美市場對外國紡織品輸入片面設限的年代,台灣因應國際貿易而設立處理「出口配額」問題的「紡拓會」,在報紙上看見何飛鵬撰寫「配額開放訊息」的文章,竟以會影響對外談判為由,語帶威脅地要求他提醒報社不能再出現相關內容,否則就讓新聞局來處理,還是小菜鳥的何飛鵬趕緊向採訪主任轉達對方反應,沒想到長官只抬頭看了他一眼說:「新聞局如果有任何來函,我會丟進垃圾桶。」
有此先例後,堅定了何飛鵬要為社會發聲的信念。1980年代台灣地下投資公司猖獗,以高利率非法吸收民間存款且金額龐大,受害者遍及各階層,何飛鵬花了很長時間追蹤報導相關案例,驚動資深社會線記者特意前來叮嚀他注意人身安全:「你捅了一個馬蜂窩,擋人財路,黑白兩道都討厭你,如果現在出事,警察也不會幫忙。」
那段日子,何飛鵬接到恐嚇電話要他小心上班出車禍,也有人送上空白支票請他隨便填金額,但他都不為所動。何飛鵬說,「我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義無反顧寫到底」,最後政府不得不出面嚴格取締,雖然冒著生命危險,但是「成就感非常大,你清楚自己有影響力」。
對「新聞」有瘋狂的熱情,何飛鵬33歲已是掌管報社經濟組4年的中階主管,麾下有6到7名記者,那是他人生最浪漫充實的一段時間,從政府官員到企業老闆「每個人都要看我臉色」,但他卻開始反覆思考,「真的要當記者一輩子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生活太優渥。」
然而過沒多久,他又接著問了自己第2個問題:「20年後,我在報社裡會做什麼職位?」何飛鵬不斷看著身處高位的主管們歡天喜地上台,卻淒淒慘慘下台,心中甚至生出「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的感嘆,「我要當報老闆的角色,而不是一顆棋子」。想通這個關鍵點,他毫不猶豫辭職離開舒適圈。
1987年政府解嚴,同時宣布報禁於隔年1月開放,媒體產業的大時代來臨,何飛鵬與報社前同事金惟純共同創辦了「商業周刊」,「創業前,我是非常幹練的記者;創業後,我才發現自己不是好的經營者」。何飛鵬歸納出營運連續虧損7年的兩大因素,其一是當年只有「新新聞」與「商業周刊」這兩本以「週」為節奏提供讀者知識的雜誌,「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培養消費者」。
其二是人生必須不斷動態學習「帶人與用人」哲學,「這是決定組織能否經營的關鍵」。「商業周刊」創辦的第2年,是何飛鵬認為編輯部陣容最兵強馬壯的時期,業界優秀人才都被他網羅招募,但每個人都各有本領卻互不相讓,「內部連團結與和諧都談不上」,他懊惱當時自己不懂管理,任由爭執與衝突發生,「如果當時把他們分別擺在對的位置上,就可以一股作氣把雜誌辦好,但我錯過了那個機會。」
「商業周刊」營運到第5年,何飛鵬已逐漸摸索出如何做好公司領導者的眉角,於是1995年他又與也曾是報社同事的詹宏志共同創辦電腦家庭出版集團,「一件事情辦妥後,我就覺得挑戰性不足,會去找新玩具」,隔年的城邦出版集團於是應運而生,「只要深入理解各領域的產業知識(domain know-how),就能辦很多雜誌」。
電腦家庭出版集團之下的部門,還設立了PChome Online入口網站,然而何飛鵬卻是在2005年左右,才真正感受到Internet帶來的震撼性,「以前覺得網路是科技公司的事,後來發覺網路和內容產業是鄰居」。
他2007年收購痞客邦,2009年又創立POPO原創市集,與此同時還寫下紙媒「最後的5年」文章引發爭議,「不是不能做,而是越來越辛苦。就像水從腳踝淹到膝蓋,眼見要上升到肚子,遲早會觸及嘴巴和鼻子,讓你無法呼吸」。
當時因智慧型手機與電子閱讀器相繼問世,讓人類離開電腦桌也能持續線上活動,實體世界迅速從「半網」進化為「全網」,但何飛鵬在數位時代遇上最艱難的挑戰卻不是科技,「團隊都是紙媒時代的人,我把陸軍調去打海戰」。從一本雜誌到全媒體營運集團,始終有夥伴不願往前行,「所有人都要跟著演化,不要堅持舊方法,必須在變動中,找到新方向」。
隨著俗稱聊天機器人的ChatGPT去年底橫空出世,何飛鵬第一時間下令全公司都必須接觸它,自己還率先帶頭玩,「正面勇敢迎戰,是我唯一能做的事」,也正因如此,他察覺ChatGPT的身影雖然會出現在未來許多新創作中,卻不認為人類會被完全取代,「它的內容生成是亂數,必須經過人為修正,對創意形成的過程反倒有好處」。
不過,何飛鵬也強調,出版業回應這些日新月異的科技,不一定得「出書」,也能有不同的表述形式,「比如說課程或講座,都可能是我們未來的方向」。
在台灣出版業興起IP(智慧財產權)商業模式時,明明有「POPO原創市集」的何飛鵬為何猶豫了?市場銷售額相較10年前幾乎腰斬,他的解方是什麼?這些內容將在今天「空中小客廳」(https://reurl.cc/RvVx4x)播出,讀者也可以上中央社YouTube觀看專訪影音精華(https://youtu.be/HEqxs4UfTog)。
中央社Podcast頻道「中央社好POD」除了既有的3個節目「文化普拉斯」、「特派談新事」、「空中小客廳」外,還推出由作家劉克襄所主持的「搭火車回台灣」共13集。(編輯:陳政偉)11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