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評論:是誰讓國際看到台灣?
2023-04-24T04:02:46.401Z
(德國之聲中文網)多年來,台灣不論是外交或者國際能見度,好聽一點是「韜光養晦」,難聽一點的話,可以説是根本沒人理會。國際上不論外交還是學術研究,中國是「顯學」、台灣是「偏門」,連帶地是歐美民間也沒多少人知道台灣,不少台灣人經常碰到啼笑皆非甚至心有戚戚焉的狀況。當介紹自己來自台灣的時候,有些外國人會答說「我知道你們的首都是曼谷」,或者「我好喜歡你們的冬陰功大蝦湯」這種Taiwan、Thailand傻傻分不清楚的尷尬情況,還被台灣人拿來當成自嘲的材料,可見台灣以前真的是鮮為人知。
以前台灣政府編制上,有個理論上可以「上達天聽」的新聞局,不單是政府與媒體接觸的窗口,也是政府對外宣傳的主要部門,而且在許多台灣駐外代表處派駐了人員。即便經費可以說不缺、人員的素質也不差,但是以國際宣傳的大環境而言,工作很難取得成效,地位也就一年不如一年,所以在2012年被裁撤,從1947年成立,到裁撤總共65年。
所以說,台灣政府也不是沒想辦法在各國媒體上出頭露臉,只是媒體沒興趣,能登上主流媒體大部分也只是因為投書反駁中國方面,或者是對台灣不利的親中言論,要說特別安排版面或者上電視台、電台節目接受專,,雖然不敢說從來沒有,但是絕對可謂難上加難。不過這種情況最近出現了極大的變化,首先是有愈來愈多外國媒體到台灣以不同的方式駐點,另外也有不少媒體雖然不是在台長期駐點或者聘雇特約記者,但是派出記者到台灣採訪,報導範圍從台積電、台灣近視眼問題到台海緊張局勢。
外媒對台灣突然有興趣,跟所謂的「台海兵兇戰危」自然是脫不了關係,尤其是俄國出兵烏克蘭之後,許多媒體將台灣和烏克蘭相提並論;雖然台灣不見得認同這種看法,但是對兩岸錯綜複雜歷史毫無所知的西方一般閱聽眾而言,這種類比對他們而言是比較淺顯易懂的。另外就是相對於中國與香港的媒體環境艱難,台灣的環境是友善許多,而且台灣本身對兩岸的矛盾情緒、藍綠統獨對立也是吸引外國媒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來就算是「台海兵兇戰危」,如果一旦沉寂下來,媒體的興趣也就跟著不見了。只是中國時不時舉行軍事演習、軍艦和飛機不斷地逼近海峽中缐或者繞台,甚至已經逼近日本領海,加上中國外交官的「戰狼」經常口出驚人言論,例如這次的盧沙野一席話就招來那麽多國家的嚴重抗議。由於起點就是台灣的主權問題,那麽報導的時候就勢必要提到台灣,而隨著曝光率的提高,台灣的角度與觀點也逐漸地被納入了報導之中。
從兩蔣、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現在的蔡英文,1950到現在的2023,最近台灣的國際能見度是70多年來最高的。不過,的確有不少台灣人對現在這種國際知名度感到不舒服,認為這是以和中國作對為代價換來的,為台灣帶來的是危險,這種看法其實也是外媒感到有興趣、有意深究的。另外一派自然是認為台灣的觀點和角度終於被外界所看到、台灣的聲音不再被漠視,尤其是外媒不再以「中國視為叛離的一省」來形容台灣。多年來想方設法、用盡力氣但不得效果的宣傳,如今在短短的時間之内取得如此的效果,他們即便沒有雀躍欣喜,起碼也是感到欣慰。
如果把台灣現在的國際知名度和能見度視為成績的話,能夠有這樣的成績並非單一的原因,例如疫情造成國際市場對晶片(芯片)需求大增從而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這讓國際上注意到了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中國的武力威脅,讓世界注意到了台海是個外媒眼中的熱點,還有前述的中國戰狼外交「脫軌表現」等等,而最大的一個重點就是原本對台灣沒啥興趣的國際媒體,注意到台灣與中國和烏克蘭對俄羅斯最相似的地方,不只是物理威脅或者主權,而是民主和極權政體之間的對抗。
詹威克:台灣出生的醫界逃兵,曾經客居美國然後到英國從事媒體工作,也研究東亞歷史,八十年代離開台灣,繞世界一圈後返台定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