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银行暴雷后,中国银行业并非理想避风港
中资银行不太可能被卷入美国和欧洲仍在发酵的银行业危机,但可能也算不上最理想的投资去处。增长乏力、利润率持续下降,再加上围绕被低估问题贷款的担忧挥之不去,都使得中资银行股更像是一个价值陷阱而非避风港。
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与外部隔离且受到严格管控,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倒闭和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被贱卖所引发的相关危机尚不会蔓延到中国银行业。根据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数据,2022年海外资产只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2%左右,而且其中大部分是贷款。
额外一级资本(AT1)债券可在银行破产时用于覆盖损失,这类债券在中国银行业整体资本中的占比约为10%。但摩根士丹利表示,这些AT1债券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境内发行的。因此,尽管在瑞信被竞争对手瑞银(UBS)收购的交易中,瑞信的170亿美元AT1债券被价值归零,但中国银行业的AT1债券也不会轻易受到全球抛售的影响。
中国政府对国内金融系统实施严格管控。最大几家银行和许多最大的借款方都是国有的,因而政府能够在必要时将损失进行分配,防止危机蔓延,尽管代价是引发普遍的道德风险,储户和投资者的回报也往往相形逊色。
尽管如此,在全球银行业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中资银行的股票跑赢同行也合情合理。中资银行的估值看起来也较低。例如,根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数据,中国最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601398.SH, 1398.HK)股价与每股有形资产账面价值之比为0.4倍,而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 JPM)为1.8倍。
不过,中资银行股票估值较低是有原因的。虽然近年来中国为国内金融系统部分领域的资本重组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投资者担心官方公布的不良贷款率可能无法反映资产负债表的实际情况,估值因此被压低。
而现在,房地产的低迷可能给银行业增长和利润率带来更大压力。小型地区性贷款机构的状况尤其薄弱,因为它们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敞口较大,资本缓冲空间较小,吸纳传统存款的能力较弱。
不过,中国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银行倒闭事件。2019年,中国政府允许小型银行包商银行(Baoshang Bank)倒闭,虽然该银行规模不大,还是引发了对流动性的争夺。当前,中国政府正完全集中精力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不太可能允许那种情况再次发生。不过,大型银行可能仍需要为那些财力较弱的银行提供支持。
在截至去年12月底的季度里,中国几家最大银行的利润和净利息收益率已在下降。房贷利率下降引发了一波借款人的还贷潮,这可能会进一步削弱经济增长。根据野村(Nomura)的数据,按贷款金额计算,2022年,用于新房购买的新房贷在总体房贷中的占比骤降至4.1%,相比之下,之前几年的平均占比为28%左右。野村表示,虽然房地产市场已开始反弹,但新增房贷规模仍处于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中资银行可能不会遇到全球同行遇到的麻烦。但即便如此,它们仍算不上是一个能够安然渡过这场风暴的避风港——或者说,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水浅且浑浊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