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咨询公司被调查是否对外资“发出警讯”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凯盛融英是一家总部位于纽约和上海的咨询公司。
中国当局近期调查打击咨询公司引发外界关注。中国媒体报道称咨询公司凯盛融英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美国咨询公司贝恩和企业调查公司美思明智也表示受到当局调查。
“窃取国家秘密”
中国央视新闻报道称,许多背景复杂的境外机构,为规避中国法律法规和重点敏感行业监管,掩饰弱化境外背景,借助国内咨询公司等行业,窃取中国重点领域国家秘密和情报。
报道指,凯盛融英在中国寻找境内政策研究、国防军工等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这些专家在涉外咨询中泄露敏感内容甚至国家秘密和情报。
图像来源,EPA
中国国安部门5月9日搜查了位于上海的凯盛融英办公室。
报道还举例称,中国某大型国企高级研究员韩某某,因为境外窃取、刺探、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中国国家安全机关指,凯盛融英公司大量接受境外公司对中国敏感行业的咨询项目,其中一些企业与外国政府、军方、情报机关关系密切。2017年到2020年,凯盛融英接受上百家境外公司汇款2000多次,金额高达7000多万美元。
根据凯盛融英官网资料,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为金融机构、咨询公司和跨国企业提供专家知识共享服务,其专家网络成员超过50万人,包括企业高管、商业领袖、行业资深人士、学界精英以及战略分析人士。
凯盛融英随后表示,在过去的经营活动中未能充分履行国家安全防范责任,存在重大隐患和漏洞,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已经成立了合规管理委员会。
敏感的“咨询”
凯盛融英遭到调查不是个案,近日咨询公司频频受到来自中国官方的关注和调查。4月底,美国咨询公司贝恩表示,中国警方曾到其公司上海办公室,向部分职员问话。3月,美国公司美思明智称,中国突击搜查了他们的北京办事处,并拘留了全部5名中国员工。
贝恩是一家全球性咨询公司,其在中国国内的办公室为大型驻华跨国公司以及知名国内企业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涉及高科技、金融、化工等多个行业。美思明智则是一家企业调查公司,为客户提供交易前或进行诉讼时的调查服务。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称,该公司涉嫌非法经营罪,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
中国律师滕彪对BBC指出,军工国防属于敏感行业,但不是敏感行业的所有信息都属于国家秘密,大量信息并不属于国家秘密;就算是敏感信息和国家秘密,调查公司和咨询公司也没有保密义务。
他认为,只有被咨询的专家有保密义务。如果咨询公司调查的人手里有秘密文件写着国家绝密,他们明知道是国家秘密文件但又去泄露提供给更多的人,这会涉及到泄露国家秘密。
“但如果咨询公司获取了一定信息但并不知道这是国家秘密,这种情况就是属于正常商业调查,不能滥用泄露国家秘密的罪名。”他说。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政治学教授陈澄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关系日趋紧张,中国对“安全”方面的重视也越来越强,其中当然也包括商业安全。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这几年,无数中国公司因为各种原因被美国制裁,可见美国对中国公司,甚至是一些看似默默无闻的公司的情况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中国政府显然不愿意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如今调查、处理一些收集了大量中国公司数据的咨询公司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她对BBC表示。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则指出,当下的风声鹤唳和两个因素分不开:“中国的党国与国企、民企、科研机构关系难以厘清,何为一般知识和信息?何为国家机密?往往没有明确边界,执法和犯法也就随意。第二,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比如欧美对中国海外警务机构进行打击,也激起中国相应的报复,在国内清理与海外有密切联系的组织和企业。”
夏明还指出,商业和国家机密各国政府和公司都会看管很紧,保密作为职业道德无可厚非,但中国的保密概念随意、宽泛且模糊。
对外资的警讯
陈澄认为,中国的举措无助于修复中国和西方的关系,这只会加剧西方原本就认为中国“不透明”的印象,一些西方公司和机构对以后在中国的运营也会有更多顾虑。
她指出,近日中国修改《反间谍法》就是这个加强安全的大趋势的一部分。
今年4月底,中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修订后的《反间谍法》,新法将在今年7月1日起实施。
“这本身并不会阻止外国公司继续投资中国,但是,外国公司今后的投资必然会更为谨慎,避险意识也会进一步增强。总体来说,这对外资是一个警讯。”她说。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夏明认为,西方企业在中国面对的最大风险是没有法治、或法制不健全、不透明,咨询公司的兴起就是要解决信息梗阻,改善外资的营商环境。
“任何大张旗鼓、运动型清查、查处和抓捕有关咨询公司及其成员,都会添增外部世界,包括投资人、外企、游客、留学生等等,他们的紧张和恐慌,”夏明说,所有这些都会让中国吸引外资和吸引商客、学生、游客变得愈来愈困难。
夏明还指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在讨论是否与中国脱钩的问题,现在的共识基本是“不脱钩但要去风险”。
“如果中国任意单方增加政策不确定性和投资、旅游和停留风险,那么,‘去风险’难免不等同于‘脱钩’。”夏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