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曾反共卻被貼上親中標籤 小笠原欣幸分析原因
(中央社台北22日綜合外電報導)長年研究台灣政治與文化的日籍學者小笠原欣幸投書表示,曾反共的國民黨被貼上「親中」標籤,起因在野後與共產黨攜手、「馬習會」坐實親中形象,又未迅速對應「一國兩制」。
根據小笠原欣幸在「東洋經濟」投書與「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譯文,他認為中國國民黨被認為「親中」的轉折點是2004年總統選舉。
投書指出,民進黨的陳水扁在2000年總統選舉勝選,使得國民黨自從遷台後首度失去政權。接替李登輝出任黨主席的連戰力求在2004年選舉奪回政權。但由於陳水扁巧妙的選舉策略以及選前一天的槍擊事件,使他再次以些微差距連任。這對國民黨造成相當沉重的打擊。
國民黨失去8年政權,過去依靠預算和執政優勢所建立的選票基礎逐步瓦解。不僅如此,陳水扁的當選反映了台灣意識的擴張,這意味著國民黨可能會逐漸走向衰退。
中國的胡錦濤政權察覺了國民黨的困境。連戰領導的國民黨為了與民進黨相抗衡,開始考慮與宿敵共產黨尋求合作的可能性。胡錦濤方面也迫切需要壓制陳水扁的民進黨政府。將「陳水扁、民進黨、台灣獨立」視為共同敵人,成為國共兩黨和解的絕佳契機。
胡錦濤抓住時機,迎合國民黨重視的政策理念,開始攏絡國民黨。2005年4月,連戰訪問中國與胡錦濤會談。這是自蔣介石與毛澤東會談以來,國共領導人睽違60年後再度會晤。
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關係從此展開,兩黨繞過陳水扁政府,達成一系列擴大兩岸經濟關係的協議。中國還宣布將對台灣生產的鳳梨等水果以「零關稅措施」進口,並增加進口數量的惠台政策。
國民黨具有與中國的溝通管道,並能維持良好關係的形象成為競選優勢,助馬英九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勝選。然而,馬英九也在選戰中強調廣義的台灣認同,以尋求平衡。
在馬英九政府的第一任期中,兩岸關係迅速改善,簽訂一系列經濟協議,促使兩岸經濟走向一體化。江丙坤出任海基會董事長,處理台商的大量陳情並提供協助。
在馬英九政府的第二任期中,國共兩黨合作更為深化,造成民間不安與反彈導致2014年爆發「太陽花學運」。學生占據立法院,要求撤回正在審議的兩岸服貿協議。多數民意對占領立法院的年輕人抱持聲援態度,國民黨的親中形象在同年的地方選舉中反成為劣勢。
在這之後,馬英九於2015年與堅決推動統一台灣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進一步坐實了國民黨的親中形象。國民黨和共產黨內部普遍認為「馬習會」能在選舉中加分,卻因為未能準確把握台灣民意變化而導致誤判,國民黨也在2016年總統選舉中慘敗而失去政權。
選後國民黨內部雖對親中形象問題進行檢討,但未提出具體解決方案。2019年1月,習近平表達了統一台灣的強烈意志,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意圖在實質上併吞中華民國,國民黨對此卻反應遲緩。此後,國民黨仍與共產黨持續合作,使得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再次敗選。
在連續兩次總統選舉敗北後,國民黨內部更多人認為被定位為親中是導致敗選的原因。
小笠原欣幸指出,現在,儘管國民黨提出「推動與中國對話」的政策,但並非對共產黨的要求照單全收。國民黨反對「一國兩制」,並對針對台灣的軍事演習表示譴責。國民黨正面臨如何處理親中形象的困難抉擇,是該淡化親中立場,還是橫下心來主張親中沒有什麼不好。
國民黨內部許多人認為,「能夠與共產黨對話就能守護和平」的主張將能開拓新的出路。國民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將提出何種對中政策,勢必成為關注焦點。(編輯:戴雅真/核稿:林治平)11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