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29日電)德國之聲引述最新發布的數據報導,中國去年在高質量期刊發表的論文占比首次排名第一,超過美國。

德國之聲中文網28日報導,據19日發布的自然指數數據,2022年1到12月,中國作者在82種高質量期刊上發表論文為1萬9373份,首次超過美國,排名第一。美國為1萬7610份。

據報導,自然指數由總部位於德國的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所屬機構編製並定期發布,追蹤發表在82本高質量期刊上的科研論文,並分析作者歸屬等數據。一個國家的占比基於在自然指數期刊所發表每篇論文中來自該國作者的比例,若一篇文章完全由中國研究人員發表,則中國的占比為1。

據2022年的自然指數,在物理、化學、地球和環境科學方面,隸屬於中國機構的作者比多於美國同行。美國唯一仍處於領先地位的是生命科學。

日本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去年一份報告說,2018年至2020年間,中國研究在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1%論文中占比高於美國研究。報告還發現,中國每年平均發表40萬7181篇科學論文,領先於美國的29萬3434篇。

對中國研究的引用量增加要歸因於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基因組測序的大量引用;而中國科研占比排名雖超過美國,但中美作者的合作是國際合作中最多的,許多中國被引用最多的論文也是與國際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

自然指數同時顯示,依照對至少有一名作者來自某一國家/地區的所有文章總和統計,2022年美國科研論文總數近2萬5200篇,中國為2萬3500餘篇。

報導引述指出,隨著美中關係惡化,兩國科學家合作變得更困難。2018至2022年期間,美國司法部為根除中國間諜及竊取智慧產權及商業秘密活動而展開的「中國行動計畫」(China Initiative)導致百餘名科學家失去工作。中國的大學也嚴格審查與外國人的合作。

報導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號召提高科研經費和投入,學術界被推向科技競爭前沿。但是中國研究人員表示,要優先考慮數量而不是質量。為了提高產出量,還發生論文造假,出現低質量的研究。2020年中國科技部禁止大學和研究機構為提高發表論文的數量而進行財政獎勵。

報導指出,曾任職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專家畢可(Elisabeth Bik)多次揭露中國科研人員涉嫌「學術不端和造假」。她曾發現大約650份論文使用同一來源的圖片,似乎都是由同一個「工廠」生產的。

科學網微信公眾號去年初披露,畢可團隊自2020年以來已發現16個「論文工廠」及其生產的2000多篇論文,絕大多數有中國作者。畢克團隊的成員告訴中國科學報,「國內的論文工廠100%是中國客戶,國外的論文工廠有一部分也是中國客戶,從全世界來看,最大的買家無疑來自中國」。(編輯:周慧盈/張淑伶)1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