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昱君
2023-05-15T10:04:15.310Z
2021年底台灣舉行四項全國公投案,民進黨幕僚張哲維到市場宣講,向民眾宣傳民進黨的政策方向。(照片由張哲維提供)

(德國之聲中文網)「理想狀態就是,台灣只有在討論台灣底下的左派跟右派,而不是在台灣底下還要去討論中國跟台灣。」民進黨新媒體中心專員游善閔這麼描述他對台灣未來選戰的想像:有一天,選舉可以回到純粹的左右派價值之爭,而不是台灣跟中國之間的選擇。

他說:「如果我們的候選人是這樣子,永遠都在談中國,沒有辦法回到只有存在於台灣的討論的話……你永遠都只要打對立牌就好了,就不會有人在討論(什麼才真的對台灣好)。」

游善閔接受DW採訪時說,不談統獨是《人選之人》最「夢幻」的部分,可能讓有些人覺得這部戲就少了點味道。但如此一來,戲劇得以呈現「正常議題討論的形象」,也讓台灣的政治工作者能從戲裡角色在選戰中的掙扎與選擇,產生共鳴並療癒自己。

對海峽另一邊的觀眾來說,《人選之人》劇中與上司互動的職場現實或許能感同身受,但台灣的選戰攻防與民主的日常實踐,卻可能難以想像。游善閔形容,政治幕僚對中國而言,可以說是個「架空、幻想職業」。

雖然戲裡隻字不談統獨,《人選之人》詞條卻還是遭豆瓣下架。許多中國民眾設法翻牆追劇,有微博用戶感嘆,兩岸戲劇「徹底走出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感覺」。

有中國網民表達艷羨:「羡慕那種繁榮、嘈雜的激情,羡慕有浪可造,有『事』可做,羡慕他們,至少簇擁著摸索、走向改變的可能性。」另一位網民深受劇中的女性力量衝擊,但對照「電視劇裡的烏托邦」與「沒辦法改變的現實」,此劇「看得人熱血沸騰又心如死灰」。

民進黨新媒體中心專員游善閔站在該黨中央黨部前。

現實中的台灣政治幕僚

跳出戲劇的平行時空,實際走進台北市的民進黨中央黨部,會發現許多重疊之處。像游善閔一樣20到30幾歲的年輕黨工相當多;每人桌上的擺設,與一般職場上班族差異不大,但座位旁插著的彩虹旗,還有牆上掛的鼓勵投票標語,明白彰顯了政治工作者的信念與價值。

在8樓到10樓的辦公室之間,游善閔腳踩著運動鞋,熟悉地走上走下。在他身上,可以感受到政治幕僚內斂的特質,低調,不張揚,寧可隱身在布幕之後。而就在這裡的辦公室,真實世界的「造浪者」搭上戲劇熱潮,把握了一波造浪良機。

5月初,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這裡拍了一張「劇照」,舉著攝影機的游善閔跟其他黨工難得在鏡頭前露面。他說,這幾乎是「百利無一害」的政治宣傳,既展現該黨支持台劇發展,也凸顯年輕形象,創造出候選人跟黨工站在一起的團結象徵。

不過,並不是只有民進黨搭上了這波潮流。在社交媒體上,國民黨打出一波「造詐者」攻勢,批評民進黨空有打擊詐騙的承諾,未能解決實際問題。

選戰怎麼打?幕僚:當候選人彈藥庫

光憑一齣戲的熱潮,對2024年大選的選情顯然不是重大影響因素,但透過戲裡戲外的「文宣戰」,台灣民眾得以一窺選戰到底是怎麼打的。

在台灣,民主政治的實踐不只靠打選戰,還要靠政治工作者每一天與民眾的溝通。從網路文宣與論述攻防,到地方基層的選民服務,政治有許多不同的「戰場」,幕僚各就各的「戰鬥位置」,替一個黨或候選人把浪造得越高越好。

食品科學背景的游善閔,2014年受太陽花運動啟發而開始關心政治,到了2018年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大敗之後,選擇投身政治工作,一開始加入民進黨青年部,後來也曾擔任地方議員助理。他這麼描述自己的「戰鬥位置」:「我來當你(候選人)的彈藥庫,那你就去掃射就對了。但是我不會當掃射的那個人。」

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為政治幕僚的不只游善閔。從2018年底到2019年,台灣內部經歷了大選震盪,見證國民黨的韓國瑜「橫空出世」。當時韓國瑜曾赴港澳會晤中聯辦官員,引發台灣人對中國統戰的新一波疑慮。值此之際,香港「反送中」運動風起雲湧;眼見港警強力鎮壓香港民主派,台灣社會也瀰漫著所謂「亡國感」氛圍

相关图集:香港年轻人为何投入「反送中」行列

「政治局势不断恶化」:22岁的泽琳娜刚从电影学院毕业。 对她来说,香港的政治情势不断恶化,而她与身边的朋友都很努力尽一己之力维护香港所拥有的一切。 她告诉路透社:「我有美国护照,所以照理来说,我随时都能选择离开香港。 但我仍希望我们能促成一些改变。 如果情况持续恶化,我会选择离开香港,但目前为止,我仍在这里持续替香港奋斗。 」
「我们愿意为信念挺身而出」:23岁的林先生与母亲与四位姊妹同住一个屋檐下。 他向路透社表示,即便明知会失败,许多香港年轻人仍选择为信念挺身而出,而非眼睁睁看着香港的情况继续恶化。 他说,虽然香港年轻人愿意为理念奋斗,但有时也很难保持正面乐观的态度。 他表示:「我有时候也想或许应该赶快放弃抵抗,选择移民到别的国家。 」
「高房价迫使我考虑移民」:26岁的约翰是从顶尖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但毕业两年的他,却因为得偿还学贷与供养父母,导致他无多余的钱去买属于自己的公寓。 他告诉路透社:「令我气愤的是香港政府准许中国投资客买走有限的土地,而房仲也把房价调涨到一般香港人无法负担的程度。 我目前很认真的在考虑移民新加坡或泰国的可能性,因为我对香港的未来已感到十分失望。 」
「我们需要有个民选的特首」:23岁的彼得是名创业家,而他与父亲同住一间仅5平方米的房间。 他认为香港政府近年来推动的许多政策让越来越多中国人能移居香港。 他告诉路透社:「如同中国政府在西藏、广东或新疆推动的移民政策,香港政府正试图透过推动大湾区来强制推行香港与中国之间的文化融合。 我觉得,香港需要一个真正民选的特首,因为这是中国在香港主权移交前向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 如果没有真正民选的特首,香港政府将永远推出符合中国利益的政策。 」
「我需要赚更多钱」:21岁的鲁卡还是名学生,但她目前已展开一周工作七天的生活。 她告诉路透社:「我不断工作是为了能存钱买属于自己的公寓。 我除了有份固定的办公室工作外,也兼差家教。 我必须赚更多钱来付学费及支持我的家人。 我们这个世代的香港人每天面临各种不同的压力,而我希望香港的下一代不需要面对这样的压力。 」
「集结力量才能改变现状」:29岁的李先生是名音乐家,而对他而言,雨伞运动让他理解单纯透过一场社会运动,无法改变香港的现状。 他告诉路透社:「唯有集结许多人的力量与努力,才能改变香港的现状。 我很怕有一天我无法再阅读某些书籍或是唱特定的歌曲。 然而,我同时又认为艺术与音乐比很多东西来的更强大。 如果我透过音乐来表达香港的现状以及我们该奋斗的目标,那么音乐对香港来说就会变得十分重要。 」
「28年后的香港会是什么样的面貌?」:22岁的梁小姐目前是名仍在就学的法学院学生。 她认为,不少香港人因为一国两制的50年期限而对香港的未来感到担忧。 她说:「中国会让香港维持现状,还是他们会试图把香港变成另一个中国城市? 对我们来说,预测香港的未来是令人害怕的一件事。 原先我们期望能获得真普选,但现在香港的政治情势不断恶化。 我们现在不但没有真普选的权利,中国在香港的政治影响力也越来越强。 」

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國會辦公室新聞部主任張哲維告訴DW,2019年初還在當兵的他,感受到強烈的「危機存亡感」。

那一年5月,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前夕,時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呼籲同黨立委頂住壓力,在「歷史性的一刻」投下關鍵一票。受那番話感召,張哲維表示:「如果說因為成為這個體制內的一部分,能夠讓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有更多的願景,或者是願意給有進步理念的黨派、政府繼續為大家做事情……不管做什麼事情,我都願意去做。」

就像《人選之人》劇中的蔡易安,張哲維也是社會系出身,關心社會議題,對改變社會有憧憬。退伍後,他參與了立委選戰,協助社運人士賴品妤參選。他以「業務員」來比喻自己當時的角色,要站路口、跑夜市,四處掃街拜票,推銷「候選人」這個產品。

「你要怎麼把這個產品賣出去,讓選民買單,靠的就是這個產品的內容,比方說選民服務,比方你爭取的地方建設,比方你在國會問政的成績。」張哲維說,他後來擔任立委的新聞聯絡人,同樣也是銷售產品,只不過角色像是從業務變成行銷廣告。

待在政治圈這幾年,他不是沒有過自我懷疑。而正如戲劇所呈現的,「你可能做得很好,但是選民不一定要投給你啊,這個就是民主政治」。張哲維說,一個「心智堅韌」的政治工作者不能缺少明確目標。否則,「很快就會被影響,覺得『現在網路聲量才不關注這些』……最後漸漸迷失,忘記自己當初可能實際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民進黨立委蘇巧慧(中)與助理張哲維(左)2021年8月參加立法院氣候行動倡議記者會。(照片由張哲維提供)

「造浪者」走上浪尖

正是懷抱著想要改變的事情,促使民進黨台北市議員吳沛憶從過去的幕僚身分,選擇站出來在地方參選,如今也希望進一步投入國會立委選戰。她表示,在中央黨部工作時是高度分工的,但出來參選像是「一個人籌備一個小黨部」。

不久前,吳沛憶剛與無黨籍立委林昶佐開辦了聯合服務處,有意在林昶佐卸任後接棒。一個平日上午,一位老先生走出服務處門口時,向接待的年輕幕僚留下一句話:「為了民主的國家加油!」每一天,類似的場景可能上演好幾次:幕僚與選區民眾的互動,創造的是台灣民主社會最尋常的風景。

該服務處原本是咖啡店,幾個幕僚坐在門口的桌旁,一邊盯著電腦螢幕,一邊講電話;另一個幕僚站在吧台邊,展示做好的宣傳圖文給議員過目。吳沛憶則在後面的小房間裡接受DW訪問,談起從政的初衷,她說:「希望台灣可以成為一個跟其他國家一樣,不需要為了比較特殊的國際處境,導致於比如說我們的年輕人可能少了很多國際組織交流活動的機會。」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吳沛憶5月10日在其服務處接受DW訪問。

吳沛憶表示,從政不是只為了選舉。「你是想要體會選舉的快感,還是你喜歡勝利的感覺,還是在選上的第2天開始,那些事情才是讓你真正感到有熱情的?」她說,選舉是為了得到民眾的託付,但從事政治工作的核心,其實在於日常要面對各種利益群體,居中折衝。

吳沛憶也指出,民進黨現年40歲至60歲有一群被稱為「幕僚世代」的黨工,這些人數十年隱身幕後,通常不會出現在公眾視野之內,能夠長期留在政治圈打拚,更仰賴堅定的信念。

事實上,民進黨的「幕僚世代」不乏許多累積足夠能量者,都以造浪者之姿走到幕前,例如現任立委吳思瑤、鄭運鵬等人;相較之下,國民黨較缺乏幕僚出身的政治人物。台灣媒體《新新聞》和《風傳媒》2020年曾統計,該屆立委中,有逾半數民進黨委員有相關經驗,但只有不到2成的國民黨立委當過助理或幕僚。

較年輕的一代之中,也有不少人走上這樣的參政道路。現年36歲的吳沛憶指出,民進黨的制度較有利於年輕人參政,例如2018年她參選議員時,在黨內提名階段便獲得35歲以下的青年加權。

30歲的國民黨前桃園市議員參選人謝克洋也有幕僚經驗,過去當過國民黨前立委吳志揚的助理。他也是國民黨前台南市議員謝龍介的姪子,選舉期間有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等人支持,但最後未能當選。謝克洋接受DW電話採訪時說,國民黨的體制確實較不利於青年,因為現任議員有優先保障,「等於新人互相廝殺」,能否在黨內脫穎而出,只能各憑本事。

改變的力量

目前在德國瑙曼自由基金會在台辦事處擔任專案專員的賴郁棻,大學時期曾在新竹市替新興政黨「時代力量」的邱顯智競選。

她接受DW訪問時,憶起當時一邊讀書、一邊全職工作給身心帶來的負擔。當時她從早到晚掃街、跑市場,又得回學校上課,有時還要在辦公室開會到深夜。「我後來身體其實有壞掉,瘦了7公斤,然後一直掉頭髮,因為那時候壓力太大……再加上選舉選輸了,所以你會有點創傷。」

或許正如《人選之人》劇中一句台詞所言:「選舉真的是傷害我的生命。」面對工時長、薪資待遇不高的勞動條件,非常考驗台灣的年輕政治幕僚的體力與精神。但即使後來選擇了其他的生涯道路,過去與戰友並肩作戰的回憶,卻不會那麼容易消失。

2014年的318太陽花運動,促使許多台灣青年走入政治這一行。賴郁棻說,她和幾個當時認識的朋友,在今年的3月18日曾有一次KTV聚會。「那個空間裡面的人很像《人選之人》裡面……我們那時候也是一個大包廂,一群人在那邊唱歌喝酒,有的人在講一些垃圾話。你就知道,就是只有我們這種奇怪的人,才會在KTV點那種很舊的台語歌,黨外時期的……。」

「改變」的力量,讓許多台灣年輕人甘願繼續留在政治圈裡。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助理張哲維說:「當你跳下去做了,發現有一點改變的時候,你就會一直做下去。」

《人選之人》呈現的台灣民主樣貌,是否也能替海峽另一邊的中國帶來思想衝擊?民進黨新媒體中心的游善閔表示,他會想跟中國民眾說:「你能夠看得到(這部戲),那是你的福氣;你想要成為這樣子的環境下的人民,那你可能得做出一點犧牲。」

2020年1月,民進黨幕僚游善閔(右)與當時是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的賴清德在桃園出席立委造勢場合。(照片由游善閔提供)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