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6T08:15:54.527Z
今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造訪俄國進行國事訪問,曾與俄國總理米舒斯京會面,並邀請他訪中。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歐美媒體報導,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Mikhail Mishustin)下週將率領高層級的代表團前往中國,參與5月23日登場的俄中商業論壇;這將是米舒斯京2020年成為總理以來首度訪中。同行的還有俄國副總理諾瓦克(Alexander Novak),此人與米舒斯京皆在俄國侵略烏克蘭之後遭到西方制裁。

彭博社與《金融時報》週一(5月15日)引述匿名消息人士說法,稱有好幾位遭西方制裁的俄國政商界人士,也都計劃隨行訪中。報導指出,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國持續強化與中國的關係,在經濟上也越發依賴中國。

類似的觀點近期在歐美學界與政界相當普遍。據法媒14日刊出的專訪,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說俄國已進入一種「附庸於中國的狀態」。不過,俄國總統府發言人回應,俄中關係是戰略夥伴的關係,無關於依賴性。

相关图集: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最初的盟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年底,毛泽东赴莫斯科访问,并在苏联停留两个多月,参加了斯大林70岁生日庆生活动(图)。事后毛泽东抱怨受到斯大林的冷遇,以及签约会谈进展不顺利。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结为盟友。
苏联“老大哥”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被外界视为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苏联从贸易、高等教育、核技术、工业等一系列方面向中国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员的援助,以帮助中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政府1953年针对经济发展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在苏联的帮助和策划下出台的。毛泽东强调要在各方面向苏联学习,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图为1956年出版的纪念中苏友好条约6周年的报道图册。
朝鲜战争: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于10月出兵参战(图为志愿军跨过冰封的鸭绿江),直接与美国主导的联合国部队对抗,中国称之为“抗美援朝”。苏联没有直接参战,但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和资金援助。1953年6月南北双方签署了板门店协议:规定朝韩以北纬38度线为界停火,这固化了朝鲜半岛的分裂格局。
从反目到决裂:1959年9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活动。当时中苏领导人在政治理念和上的分歧和战略利益方面的矛盾就已显现。1960年莫斯科召回援华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北京则对苏联的“修正主义”以及苏共的对外对内政策展开了长期的尖锐批评。
边境冲突:中国和苏联是世界上拥有最长陆地边界的两个邻国。1964年中苏第一轮边界谈判失败。 1969年6月3月,中、苏两国军队在界河乌苏里江的珍宝岛爆发冲突(图为珍宝岛中国守军),双方均有伤亡。同年,两国又在黑龙江八岔岛和新疆铁列克提再次发生武装冲突。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取道北京,在机场与中国总理周恩来紧急会晤3小时,达成共识维持边界现状,避免武装冲突。
中苏交恶:勃列日涅夫任苏共领导人后,中苏关系依然处于对峙势态。196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两国间几乎停止了所有交往。1967年,红卫兵曾冲击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图为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包头钢铁厂工人抗议“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示威。
抵制莫斯科奥运:进入70年代后,中国开始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国向国际社会开放的大门。1980年代的苏联,则因入侵阿富汗遭到西方国家更严厉的制裁和对抗。1980年莫斯科举办奥运会,中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抵制阵营。
关系正常化:在苏联末期,中苏关系有所缓和。从1982年10月至1988年6月,中苏两国政府特使就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了12轮的磋商。1989年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同邓小平会晤。双方在北京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正常化。
从睦邻到战略伙伴: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宣布承认俄罗斯为苏联的继承者。两国最高层之间开始恢复往来。1999年,《关于中俄国界线东西两段的叙述议定书》签订,遗留已久的边境划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01年普京上台后,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0年,两国确认"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图为普京、布什和江泽民在2001年的上海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
共赴国际舞台:进入新千年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北京和莫斯科都有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金砖国家”(BRICS)峰会、上海合作组织(2002年成立)这样的多边平台为此提供了机会。图为2016年10月在印度举行的金砖国家首脑峰会。
政治强人的友谊:习近平和普京这两位威权专制领导人,有着相似的大国政治信念。在坚定巩固自身权力的同时,也都希望打破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2022年2月普京访问北京、出席冬奥会期间,中方强调中俄“友谊无上限、合作无止境”。图为2018年习近平在俄罗斯远东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与普京品尝鱼子酱煎饼。
不是盟友,胜似盟友:2022年2月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在国际上备受制裁和孤立。但中国始终拒绝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而指责美国和北约应为冲突负责,反对制裁,呼吁重视俄方的“安全关切”。同时中国大幅扩大从俄罗斯的进口,特别是能源进口。2023年3月,习近平访问莫斯科,成为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首位访俄的大国元首。

哪些人可能訪中?

根據彭博社消息,俄國能源與鋁業大亨德里帕斯卡(Oleg Deripaska)計劃訪中出席該論壇。不過,報導發布後,德里帕斯卡的發言人已否認此事。

俄國最大鋼鐵公司北方鋼鐵(Severstal)的執行長莫達佐夫(Alexey Mordashov),還有鋼管製造商龐皮揚斯基(Dmitry Pumpyansky)也有受邀;上述2人皆遭到美國及其盟友制裁。消息人士說,目前不清楚他們是否都會親自到場,或可能由公司的代表出席。

《金融時報》則稱,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Sberbank)執行長格列夫(Herman Gref)、俄國國營的電信公司Rostelecom執行長奧謝耶夫斯基(Mikhail Oseevsky)都計劃出席。農業巨頭小古列夫(Andrei Guryev Jnr)、莫辛克維奇(Vadim Moshkovich)等人也在申請赴中國的簽證;上述人士都在西方制裁之列。

此外,電子商務巨頭、俄國「最有錢的女人」巴卡爾丘克(Tatyana Bakalchuk)也預計訪中;她並未被歐美制裁。

圖為俄國富豪德里帕斯卡去年6月出席一場記者會。他在2018年遭美國制裁,但曾於去年公開譴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

俄中商業論壇談什麼?

《金融時報》指出,上海的俄中商業論壇將會強調中國對俄國的支持。據該報取得的論壇議程草案,兩國將加強農業、運輸、能源等領域的經濟合作。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客座學者斯皮瓦克(Vita Spivak)則告訴彭博社,該論壇可能強化「即使俄國面臨經濟制裁,俄中之間的經濟合作仍然繁榮」的論調。斯皮瓦克說:「類似於地缘政治方面,俄國也積極在經濟方面增強對中國的依賴,並漸漸成為北京的次級夥伴。」

根據中國海關總數今年1月公布的數據,去年中國對俄進出口達到1.28兆元人民幣,佔進出口總值的3%。4月公布的數據則顯示,3月中國與美國的進出口貿易額同比下降17.4%,與歐盟的貿易額下降10%,但與俄羅斯的貿易額增加26.9%

俄中總理可能會面

一位知情者告訴彭博社,上海論壇落幕隔日,米舒斯京將會見中國總理李強,商討經濟與貿易協議。俄中雙方都對該活動的籌備工作保持低調,尚未正式宣布米舒斯京將出席,也未公布與會者名單。

今年4月新華社曾指出,李強與米舒斯京通了電話,中方稱兩國關係「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

此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於3月造訪莫斯科,會晤俄國總統普京;俄國官媒塔斯社當時稱,習近平有邀請米舒斯京和普京訪問中國,米舒斯京也接受了邀請。

今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期間,曾與俄國總理米舒斯京會面。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