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8T12:14:47.300Z
法兰克福圣保罗教堂:1848年第一次制宪议会

(德国之声中文网)1830到1840年间,德意志联邦各个领地内要求变革的呼声风起云涌。尤其是城市中的市民和资产阶级要求民主,并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

在1815年战胜拿破仑军队后组成的德意志联邦(der Deutsche Bund)是一个由大大小小的封建君主组成的松散的联盟。其中的奥地利和普鲁士更是无情地镇压所有追求民主自由的运动。

在经历了1848年3月起的众多反抗、起义之后,民主力量终于达到了一个重要的目标:他们迫使各个王公贵族统治的封建国家成立了自由派政府、通过选举产生了一个全德意志范围的制宪国民议会。“在巨大的恐惧之下,绝大多数德意志王侯们违背自己的政治信念做出了妥协”,海德堡大学的历史学家恩格豪森(Frank Engehausen)对德国之声表示。

教堂成为议会大厅

1848年5月18日,第一个民选的全德国民议会的成员聚集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磋商第一部自由宪法和建立德意志民族国家的事宜。处于空间容量的需求(国民议会有600多名议员),会议选址在圣保罗教堂(Paulskirche)举行,这里有当时该市最大的大厅。

1848年法兰克福宪法的原本

然而,议会中各个派别的诉求相去甚远。保守派继续捍卫各个邦国及其统治者的既有特权;自由派主张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而激进派则要求建立议会民主制的共和国。德国哈勒大学的历史学家容克(Theo Jung)指出,国民议会中出现的“严重的意识形态和地域分化”阻碍了形成一个统一的立场。

典范意义的基本权利清单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德国第一部宪法的亮点包括“关于德意志民族基本权利之帝国法案”。人权和公民权利——包括新闻、言论和集会自由等在德国首次被写入了法律。该法案甚至计划废除死刑,但实际上这一目标在百年之后才得以实现。

在将近一年之后的1849年3月通过的帝国宪法规定,新的联邦制的德意志统一国家,将包括除奥地利外的所有原德意志联邦的成员国。国家元首仍是皇帝,尽管宪法仍赋予皇帝相当大的权力,但他将受制于议会。议会由全体(男性)国民公平、直接、秘密选举产生。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国王不想当皇帝

然而,国民议会的制宪计划在东道主(法兰克福当时属于普鲁士王国)统治者看来并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当时大多数议员希望让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成为德皇,但他却拒绝了。他认为,作为君主自己是有着神授君权的唯一合法统治者。而除了腓特烈-威廉四世之外,当时人们根本没有考虑其他选项,因为认为没有最大的普鲁士的配合,立宪建国都无从谈起。

所有立宪和建立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努力就这样功亏一篑。保皇派力量很快又占了上风,民众对民主派的支持日渐削弱。

历史学家恩格豪森指出,失败的原因是“国民议会多数派错误的政治策略”。议会中扮演意见引导角色的自由派“并不希望建立一个德意志共和国,而是要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基础上的民族国家,并认为王侯们最终会接受这一方案”。当这一结果没有出现的时候,自由派却拿不出另一个方案来贯彻其目标。

1849年5月,法兰克福的国民议会自行解散。议会的“残部”迁往斯图加特后又支撑了几个月。1849年夏,最后革命抗争亦被军事镇压。被寄予巨大希望的德意志统一和自由民主运动被画上了句号。

相关图集:德国首部民主宪法的诞生地——魏玛

魏玛—歌德和席勒的第二故乡:1919年2月6日至8月21日,德国制宪国民会议在图林根小城魏玛昔日的宫廷剧院召开。423名民选代表面对艰巨的任务:建立临时政府、制定民主宪法并与战胜方盟国签订和平条约。
柏林弥漫火药味:德国在一战中战败,1700万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同盟国方面指出德国要为挑起战争负全责。德皇流亡国外,在刚刚诞生的共和国,抗议、暴动此起彼伏,内战一触即发。图为1919年5月11日柏林工人的一次示威集会。
帝国议会遭殃:在这种情况下,士兵进驻了柏林的帝国议会,这里无法作为国民会议开会的地点。柏林建筑管理部门1919年5月在一份报告中称,议会大楼内部设施严重受损且污秽不堪,必须先进行彻底消毒和整修,此前无法当作议会工作场所。
移师魏玛:于是议员们将会议地点移至相对宁静的小城魏玛。会场—昔日的宫廷剧院被改名为“德意志国家剧院”。与柏林相比,魏玛易于防守,有数千人守卫,整个市区禁止出入。图为一张1919年发行的明信片。但图片上看不到的是,剧院周围临街房屋的阳台上都有手持机枪的士兵把守。
“亲密无间”:会场空间有限,议员们不得不拉近彼此的距离。会议选举社民党主席艾伯特(Friedrich Ebert)为总统。社民党是议会第一大党,第二和第三大党分别是天主教中心党和自由民主党。这三个党组成了“魏玛联合政府”。1919年7月31日,制宪会议通过了新宪法。
“国家权力来自人民”:魏玛宪法是德国首部民主宪法,起草人是自由派的国家法学家普罗伊斯(Hugo Preuß)。社民党政治家大卫(Eduard David)称有了这部宪法,德国是“世界上最民主的民主国家”,在保守派政治家费伦巴赫(Konstantin Fehrenbach)看来,德国人成了“地球上最自由的民族”。
“先天不足”的宪法:1919年8月11日,总统艾伯特在魏玛附近的施瓦茨堡宫(Schloss Schwarzburg)签署了新宪法。在魏玛共和国,设置总统一职也是作为议会的制衡力量,任期7年,由民选直接产生,拥有广泛的权限。
“没有民主主义者的民主国家”:艾伯特(左)和阿登纳(Konrad Adenauer)是德国历史上关键性的两个政治人物。阿登纳当时还是科隆市长,1945年后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二个民主共和国的首任总理。魏玛共和国失败的原因是,当时德国的普通民众和精英都还没有建立起民主意识。魏玛共和国被称为“没有民主主义者的民主国家”。
没有答案的问题:当艾伯特1919年8月21日对宪法宣誓的时候,没有举行庆典和隆重的仪式。然而还是有很多人聚集在魏玛的剧院广场上。在95年后的今天,人们仍在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是,德国第一部民主宪法的“先天不足”在多大程度上加速了魏玛共和国的衰亡和希特勒的崛起。
魏玛的教训:今天联邦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基本法。与魏玛共和国相比,总统的权限明显被削弱;同时民众通过全民公投直接影响政治决策的可能性也很有限。而政党在塑造政治意愿方面的作用被明确写进宪法。此外,议会设置了5%得票率的门槛,以避免议会党派分裂成许多小党派。在魏玛共和国制宪会议召开95周年之际,柏林市博物馆在2月7日起举办一个专题展览。

当今德国基本法的雏形

但这场未竟的革命有着长远的影响。1919年魏玛共和国宪法制定之时,法兰克福宪法的基本权利清单就是其蓝本。在它诞生一百年后,战后联邦德国的基本法也引用了法兰克福宪法的内容。

历史学家容克认为,在圣保罗教堂制定的宪法意义重大,不仅因为它是第一部全德范围的宪法,也在于其中的不少具体表述在1949年几乎原封不动地被写入联邦德国基本法。

在恩格豪森看来,“我们今天的宪法秩序,是经过数十、上百年演变发展而来的。而迈向一个民主、法治国家的关键出发点,就在1848-1849年国民议会制宪的工作中奠定的。”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