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
2023-05-30T10:23:34.463Z

(德国之声中文网)自中国外事办主任王毅和美国国安顾问沙利文维也纳会晤后,中美高层陆续会面,人在美国,参加APEC经贸部长会议的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已同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贸易代表戴琪举行了会谈。中国驻美大使谢锋上周赴华盛顿上任并会见了美国务院副卿纽兰。接下来,中美访长亦不排除在新加坡香格里拉会议期间以一种非正式方式见面的可能。美方的气候特使、商务部长和国务卿相继表示要访华。但目前中美高层接触还局限在经贸领域,假如国务卿布林肯今年下半年能够访华,表明两国自3月的"气球事件"导致高层交流中断的局面得以全部恢复。无论如何,由于今年APEC领导人会议在美国举行,习近平会和拜登进行又一次面对面的会谈。

间谍气球,小题大做

不过,近期中美高层恢复接触看起来更多是由美方主动发起,中方则处于冷静观察状态。美国政要至少在最近一月,不断放话要访问中国。华盛顿之所以要打破双方的这种外交僵局,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事后发觉,对"气球事件"有些小题大做,过度炒作,夸大了中国的"间谍气球"对美危害。华盛顿至今没有公布"间谍气球"的调查结果,到底有哪些威胁美国国土安全的证据。二是美国最近的麻烦事很多,最紧迫的债务上限谈判两党虽然达成协议,可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得到中国的帮助。此外,台海形势愈加严峻,双方需要设立护栏,气候等全球性问题亦需美中合同共同去解决。三是华盛顿高官喊话访华,不排除在舆论上制造一种效果,将中美中断交流对话的责任归咎中方:华盛顿是想和北京对话的,但后者不愿意,从而让北京承受国际舆论压力。

从北京的角度看,美国对"间谍气球"的处理方式让北京觉得欺人太甚,反映了美国两党和社会在对华态度上的"歇斯底里",北京认为自己才是"间谍气球"事件的受害方。当北京觉得理在自己,通常的做法就是取消双方高层互动以及相关的交流与合作。一般来说,相对强势的一方,更多希望看到对方行为的透明性和可预期性;而相对弱势的一方,则喜欢行为模糊一些,不愿让对方看清自己的行为意图。所以北京取消双方高层交往,对华盛顿并非有利。但北京并非真的以后就不跟华盛顿打交道,取消高层互动只是表达一种姿态,只要华盛顿发出恢复交流的信号,北京会半推半就地予以响应,解除双方高层交流的限制。

相关图集:“气球”事件加剧美中两国紧张关系

击落:中国的一个气球在美国本土上空飘荡了数日之后,2月4日,美军在南卡罗来纳州沿海水域将其击落。美国指责中国利用气球进行间谍活动。但中国方面表示,这只是一个失控的气象气球。
搜寻:被击落的气球坠入距离南卡罗来纳州海岸几英里处的大海中。美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对气球坠落的地区进行定位,并派出直升机和舰艇在坠落区域梳理寻找气球残骸。
打捞:看上去像是渔民们正在捕捞一个超大的水母,但实际上这是美军的一个负责处理爆炸物的小组成员在海上打捞中国气球被击落后的残骸。这个气球直径大约达到61米,重量相当于一架小型客机。
残骸:由于气球尺寸巨大,而且对其安全性的不确定性,美国最终决定在海上击落。气球坠落地区的水深约为15米。美军正在努力打捞更多的残骸,以便更准确地了解这个飞行物的实际用途。
工具:美军使用了包括水下无人机等特殊装备搜索并打捞气球残骸。“探路者”级海洋测量船利用声纳技术在坠落区寻找残骸碎片。据美军的说法,搜索面积约为2.25平方公里。
寻获:美军北方司令部2月13日在一份声明中说,“打捞团队从气球坠落处寻获了一些重要的残骸,包括确认所有主要的传感器和电子装置,以及整体结构的大块物件”。
升级:美国击落中国疑似间谍气球之后,美中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此间,中国国防部长曾拒绝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通电话来讨论与气球相关的事宜。中方称美国的击落行动是过度反应,违反了国际准则。美国商务部则将与北京疑似间谍气球计划有关的中国6个实体添加到出口黑名单中。过去几天,美军在美国西北部阿拉斯加州海岸、加拿大西北部的育空地区,以及美加边境休伦湖的上空又分别击落了三个飞行体。

不可对华盛顿的呼吁置之不理

这次北京和以前有些不同的是,面对美国高官的访华呼吁,一再表示,美方必须拿出诚意,不要一边说交流合作,一边又变本加厉打压中国,这是行不通的。也许是在经历过多次这样的情况后,认识到华盛顿的交流信号并非诚心。尽管如此,北京也担忧,如果对华盛顿的呼吁一直置之不理,确实有可能被美国舆论反手做文章,把阻碍两国交流的责任推到中方头上。北京不希望给国际社会这种印象。此乃中美关系近期有某种回暖的背景因素。

然而,从王文涛同雷蒙多和戴琪的会谈来看,这种回暖是非常脆弱的,随时有可能被某个意外事件或者美国的某项对华政策打断。根据中方通报,王文涛和雷蒙多的会谈,中方用了坦诚、专业、建设性的交流来表述;王文涛和戴琪的会谈,中方用了坦诚、务实、深入的交流来表述。双方交流的议题,除美对华经贸政策外,对前者是半导体政策、出口管制、对外投资审查;对后者是经贸领域涉台问题、印太经济框架、301关税。由此可见,双方是各说各话,强调各自的立场唯一的共识就是双方同意继续保持交流沟通。

缺乏最基本的信任

换言之,中美经贸高层的这两次会谈,唯一的结果就是双方主管官员见了一面,并同意下次继续见面。有很多人会说,从中美关系的现状看,见面总比不见面要好,见面哪怕吵架,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底线和诉求是什么,从而避免误判。确实,见面也有作用,但仅此而已。如果双方在利益有很大交集、相对能够达成妥协的经贸领域,都没有任何共识,那么在关乎各自战略安全的外交和国防领域,要想取得任何一点共识,就更不可能。故可想像得到,即便中美防长不日可以非正式见面,也一定在相关议题上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这不免让外界猜疑,这种为见而见的会谈是否有何必要,中美为何不能跳出各自的利益算计,从一个更广阔的人类的利益来处理双边关系?关键还是信任缺失,这是中美全部问题的症结所在。没有最基本的信任,双方就只能全力以赴进行对抗。同谢锋相熟的复旦大学教授吴心伯日前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认为,中美关系目前面临两个最主要的问题:一是美国对华认知不正确,把中国看成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认为中国要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二是美国在对华政策的设计上,把竞争作为中美关系的最主要部分,而竞争实际又是遏制和打压中国。美国对中国所以有这样"不正确"的认知和政策,正是互信缺失造成的。因此中国想要美国重新校正对华认知,改变对华的竞争政策,至少在未来几年,都没有可能。

相关图集:美国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

美军可进入更多菲律宾军事基地:美国防长奥斯汀宣布与菲律宾达成协议,使美国能够进入菲律宾的另外四个军事基地。如此一来,美国军队便能紧盯两个关键地点: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的争议地区。据官员称,每天都有大约500名美军士兵在菲律宾执勤,该国允许美军在指定的菲律宾军营中停留。
美防长:加强联盟以应对中国非法主张:在与菲律宾防长加尔维兹(Carlito Galvez Jr.,图右)于马尼拉一同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防长奥斯汀表示,加强联盟的努力「在中国继续推进其在西菲律宾海的非法主张时尤为重要」。作为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指责美国通过新的军事安排追求「其自私的议程」,称这是「加剧该地区紧张局势并危及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行为」。
增加朝鲜半岛部署的军事设备:美国防长奥斯汀也在首尔宣布,将增加在朝鲜半岛部署的先进军事设备,包括战斗机和航空母舰,以促进联合训练和规划。他和韩国国防部长李钟燮就扩大美韩联合军事演习达成协议,还讨论了2月份模拟演习的准备工作。朝鲜在2022年试射了几十枚导弹,包括可能具有核能力的导弹,旨在打击韩国和美国本土的目标。美国因此在去年恢复了大规模军事演习,以加强对平壤的威慑。朝鲜官方对此表示,它准备以「最具压倒性的核力量」来反击美国的军事行动。
调整美军在冲绳岛驻军:2023年1月,美国和日本同意调整美国在冲绳岛的驻军,部分原因是为了加强反舰能力,为中国入侵台湾或在中国南海或东海发生其他敌对行为时做准备。日本是美国在本土之外驻军最多的地方,包括大约1.8万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其中大多数人都驻扎在冲绳岛的主要基地。尽管日本和台湾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但它们有着密切的非正式关系,并且对中国不断增强的军事活动有着共同的担忧。
重开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美国今年初重新恢复了自1993年以来关闭的美国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美国务卿布林肯称这是对印太地区伙伴关系的承诺。去年4月索罗门群岛与中国签署的秘密安全协议引发了西方大国的担忧,即索罗门群岛可能为中国在太平洋地区提供一个立足点。美国国务院表示,重开那里的大使馆是对抗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的优先事项。
向台湾出售武器:美国与台湾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但却是台湾的主要军事支持者。几十年来,华盛顿根据《与台湾关系法》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去年8月前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后,中国解放军在台湾周边海域展开数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实弹军演。接着在9月,拜登政府宣布了价值11.6亿美元的第6度对台军售案。美参院更在去年底通过《国防授权法案》,该法计画未来派遣美国政府官员长驻台湾,以强化美台双边合作。

怎样构建互惠措施?

但总不能让这种状况无节制地蔓延下去。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资深研究员罗伯特·曼宁最近建议,美中应"以互惠措施为基础,一小步一小步、一块砖一块砖地来建立某种程度的信任",如双方重新开放被关闭的领事馆、放宽学生和教师的签证、开展贸易技术谈判以及为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制定规则等。另一位中国问题专家、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何瑞恩也撰文称,华盛顿可以优先考虑与中国的直接、私下外交,"私人信件、电话、国家安全顾问之间的安静谈话、低调的访问以及通过大使馆进行的工作,将为美中关系取得进展带来更大的前景";同时"暂停与北京就处理两国关系的危机管理机制和原则进行谈判,在目前的关系气氛下,推动这些话题将会加剧而不是降低风险"。他还指出,美国越是完全依赖威胁和惩罚来与中国打交道,并从生存的角度来构建竞争,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就越可能"踩刹车",以防止被推入与最大贸易伙伴的正面对抗,美国的合作伙伴中很少有国家对加入一个反华集团感兴趣。这些建议都很有道理,也有必要,然而问题是,谁先迈出第一步,北京还是华盛顿?

从这个角度说,双方这种为见而见的会谈还是有意义的,保不准在多次的会谈中,双方在某个议题和某件事情上建立最低程度的共识,然后慢慢地积累起更多共识。这会是一个相当缓慢和煎熬的过程。目前远未到时候。就中美的历史趋势而言,双方尚未脱离寒冬;但就拜登上台以来的中美关系而言,双方或进入了初春,感受到某种初春的暖意,不过这种暖意不足以达到让花儿吐蕾的程度。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