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5/2023 - 13:44

在当代艺术市场上,中国打算发挥主导作用。在短短几年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无法回避的国际艺术机构,让当代艺术不仅成为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而且成为一个对外实施影响的工具。为了谈论这个问题,和法广同属法国世界媒体集团的法国电视24台访谈节目《经济参考》接待了记者卡罗琳·布杜安(Caroline Boudehen),她撰写的《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繁荣( "Le boom de l'art contemporain en China ")》一书最近由晨曦出版社(Editions de l'Aube)。在今天的节目中,就介绍这次采访。

《经济参考》专栏:你好,卡罗琳·布杜安。

卡罗琳·布杜安:你好。

《经济参考》专栏:卡罗琳·布杜安你是一位自由记者,你在中国上海呆了好几年。所以中国,就当代艺术而言,是从非常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开始的。

卡罗琳·布杜安:是的,是这样的,2015年底至2021年底期间,我被外派到上海,作为几家专业刊物的记者,特别是《艺术日报》《德鲁奥拍卖行通讯》,还有杂志《费加罗夫人》,在那里我能够看到,更重要的是发现整个艺术界,我们称之为超当代艺术。也就是说,确切地说是40岁以下的艺术家和收藏家。所以是的,那么当代艺术是从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开始的。是也不是。与我们了解的欧洲或美国市场相比,中国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市场,因此我想说,它大约有20年……20到30年的历史。它非常、非常年轻。

《经济参考》专栏:这里,只提几个数字。2000年,上海没有当代艺术博物馆,没有公立和私立博物馆。今天,有88家私立博物馆,主要是由企业开办的,2019年公立博物馆有42家。所以是的,这是飞跃发展。

卡罗琳·布杜安:是的,这是飞跃发展。可又远不止如此,因为在2012年,中国推出了中国政府推出了一项文化规划,每25万居民就有一个博物馆。现在已经超过6000家博物馆。   

《经济参考》专栏:他们有目标!

卡罗琳·布杜安:这确实属于这个文化规划的一部分,把所谓的当代艺术市场变成一个真正的经济产业。就是这样。

《经济参考》专栏:在中国大街上,到处都有?

卡罗琳·布杜安:到处都是,当代艺术无处不在。如果中国当代艺术真的有一个身份,我会说就是这样的一个身份。

《经济参考》专栏:那,主要是在上海、北京,或真的在其他城市也有?

卡罗琳·布杜安:主要是在超大城市,所以上海和北京是当然的了,深圳也有,但是现在你在如成都这样的大城市以及其他二线城市,到处都能看到(当代艺术品)。但是在中国,就是二线城市,马上就是数以百万计的居民。

《经济参考》专栏:所以当我说现今是白手起家的时候,看看这些数字是相当惊人的。我拿了20223月《艺术市场报告》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2021年,在当代艺术领域赚得了大约60亿美元,仅仅略高于美国一点儿,美国在2021年的收入为57亿9千万美元,但在22年,由于新冠疫情,美国再次领先(于中国)。所以这是一门真正的生意。

卡罗琳·布杜安:是的,这是一门真正的生意。对于最新的数据,仍然是根据《艺术市场》最新的报告,中国在超当代艺术领域的收入是5000万美元,也就是说占超当代艺术在全球六个月业绩的四分之一。

《经济参考》专栏:在中国是谁来筹划这一业务?有画廊吗?是否有买家和收藏家?

卡罗琳·布杜安:是的,有画廊。最重要的是有很多私人收藏家,他们也收藏,购买艺术家的作品,但他们也是艺术赞助人,也就是说,他们专门为当代艺术开设场所,在那里展示自己的收藏、或是组织展览,来突出中国本土艺术创作,或是介绍国际艺术家。这是买卖。我想说当代艺术在今天的中国是私人业务。

《经济参考》专栏:是否要用天文数字的巨款来购买作品?

卡罗琳·布杜安:不,不一定。和在法国或其他地方一样,可以在中国找到当代艺术品,当艺术家的名气还不大的时候,价格是非常低的,谈价可能是2000欧元的起始价格开始,这完全取决于画廊或艺术家的评级。价格不一定昂贵。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年轻一代对收藏当代艺术的热情。

《经济参考》专栏:哦,是吗?

卡罗琳·布杜安:是的,这就是差异,令数据上升的原因,因为有很多很多人,他们相互之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当然,还有国际市场。

《经济参考》专栏:当代艺术,包括所有的艺术形式?绘画、视频、雕塑。或是某个方面特别突出?

卡罗琳·布杜安:绘画永远是首选,但买的时候基本上是冲动的。这是一种自我识别的方式,给自己一个身份,刷存在感。所以,也是很不拘一格的。希望购买视频、行为艺术、雕塑和多媒体作品。没有太多的优先,也没有太多的控制。

《经济参考》专栏:你刚才说,中国政府或是中国国家对当代艺术有一个战略。这个战略是否会促进、优待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呢?

卡罗琳·布杜安:是的,事实上,它是一个整体。中国政府已经非常清楚,文化也是一种权力的载体。很简单。所以对于中国的年轻艺术家来说……实际上我们正在谈论的是整个基础设施,因为这个想法是为了吸引,好让中国具有吸引力,让人们愿意为他的文化而来、且闪闪发光的国家。所以很显然(中国)注入了财力和资源。正是由于众多博物馆的存在才能看到这一现象,但在那些公立和私立博物馆中,也优先考虑在那些大型博物馆,投资举办大型外国文化遗产展览。这也是中国展示影响力的一部分,向世界开放,向中国公众提供一种文化,一种相当不可思议的文化和国际文化。

《经济参考》专栏:然而,在公立或私立博物馆里,展出了哪些主要作品?是本土的还是也有很多外国的?

卡罗琳·布杜安:在法国对博物馆的定义和在中国的有不一样的地方,无论如何它还是一门学科。中国的博物馆不一定有长期藏品系列展览。那里只是一个展出更广泛艺术品的地方。因为可以想象,在20年的时间里,中国新建了6000座博物馆,必须要用展品布置它们。可以肯定的是,有一部分博物馆已经这样做了。但一般来说,中国的博物馆不一定有永久收藏品,这在定义上有很大的差别。那么,在中国的博物馆里,中国的艺术品是否比国际当代艺术品更多?我想说是也不是。这取决于如何看待它,也取决于如何将目光投向对公众展示的内容。

《经济参考》专栏:有两个大型艺术博览会,主要是在上海,021当代艺术博览会、还有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对吗?它们具有国际水平吗?

卡罗琳·布杜安:是的,目前是的。这些艺术博览会是在2013年和2014年开始举办的。在当时,我还记得021艺术博览会。在这里提一下,有个小趣闻,021是上海的电话代码。

《经济参考》专栏:好吧,ok, 是因为这个。

卡罗琳·布杜安:我记得,(021博览会)一开始是在一家私人博物馆——上海的外滩美术馆举办,有26家画廊参加。而现在,说是有100120家画廊参加,其中包括国际画廊,当然,其中50%的画廊是在上海市中心的一个文化空间里举行,同样的、发展地快如闪电。而且这个博览会,21当代艺术博览会是由三个人共同创办的,他们都是30多岁的私人艺术赞助人和收藏家。

《经济参考》专栏:好的。所以国际画廊老板也来中国捕捉中国艺术品吗?

卡罗琳·布杜安:这是当然的,对他们来说,这是很重要。对他们旗下的艺术家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希望在中国展出并与之建立联系。

《经济参考》专栏:为什么会有这个关于40岁以下艺术家的超当代艺术的部分呢?

卡罗琳·布杜安:很简单,在中国40岁以下的艺术家的作品,会被40岁以下的年轻人买走。

《经济参考》专栏:所以已经形成了一个市场了。

卡罗琳·布杜安:是的, 30岁左右的年轻人购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在艺术史上是相当空前的。因为中国的前几代人买的差不多是古代和现代艺术品,所以从年龄上来说与他们相差很多。现在,中国的收藏家对现在的艺术品有很大的热情,对他们来说,购买那些和他们拥有同样世界观艺术家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参考》专栏:中国人已经进入了NFTnon-fungible token时代,其中有代币一词,也就是指当代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形式。

卡罗琳·布杜安:是的,当然,和世界各地一样,但另一方面,中国的NFT更复杂,因为目前只有一个市场,一个销售平台,且由政府管理。

《经济参考》专栏:所以它是受到严密控制的。

卡罗琳·布杜安:这一切都是严密控制的。

《经济参考》专栏:至于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你会不会说像艾未未那样,那他做例子,从那以后他离开了中国,创作的题材是呼吁自由、民主等等的题材,还是说这也是受严格管控的。

卡罗琳·布杜安:在中国一直都有审查制度,所以一直都很受限制。审查制度是非常、非常厉害,尤其是因为社交网络。但是我想说,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是参与的,虽然比前几代人的参与要少,没有像艾未未那样。

《经济参考》专栏:为什么呢?

卡罗琳·布杜安:有不同的原因。这也是一个想法,今天的艺术家,即使他生活在一个有审查制度的国家,也想表达与镇压或与约束无关的主题。还有就是政府也在越来越多地去解决与国家有关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目前最好的例子就是气候问题。以前,在艺术中谈论气候或表达对污染的不满,特别是在中国等等,都会受到审查。但是今天,政府已经正视了污染的问题。因此,表达自己对污染的不满不再是一个问题。因此,简单地说,一位艺术家出售有关污染、或类似主题的作品,也许具有颠覆性的,但这类主题已经不再具有颠覆性了,因为它已经被政府吸收了。

《经济参考》专栏:非常感谢卡罗琳·布杜安的回答。

作者: 艾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