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回應本港人口老化,吞嚥困難人口日益增長的情況,社聯、香港中文大學食品研究中心及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合作,制定《照護食標準指引》,涵蓋食品的不同形態,包括軟硬度、黏稠度和飲品的稀稠程度等,希望配合不同程度吞嚥及咀嚼困難人士的需要。

根據指引,將食物及飲品的狀態劃分為9 個等級,例如稀薄如水為0級,細碎及濕軟為5級,至於7級則為食物原狀。一般個人照顧者或院舍人員可以用餐叉、餐匙及針筒測試食物和飲品的形態。至於食品生產商可使用特定測試儀器取得科學化數據,以更精準地生產「照護食」食品和飲品。

曾經需插鼻胃喉協助進食84歲的羅先生,在接受2年咀嚼及吞嚥訓練後,由未能自行吞嚥口水,至今可進食等級5、即細碎及濕軟的「照護食」。負責照顧的羅太太表示,過往跟從引指準備食物給丈夫,可以提供除「糊仔」外,更多款式的食物,助其提高食欲,加快恢復健康。

社聯表示,已就指引向大部分院舍進行推廣,期望未來政府及更多公營機構會採納《照護食標準指引》,亦鼓勵專業園體,如言語治療師、醫護人員或飲食業組織,以至及相關培訓院校採用指引。

社聯又引述政府統計處數據,預計到2040年、三成以上人口是65歲或以上,相信有吞嚥困難的患者數目將逐漸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