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降温,预示全球贸易疲软

中国连云港的一个集装箱码头,摄于本月初。

图片来源:CFOTO/ZUMA PRESS

随着全球贸易降温,中国4月份出口增长放缓,突显出在经历了三年严格的新冠疫情防控后,国内支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引擎的重要性。

中国海关总署(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ustoms)周二公布,4月份出口同比增长8.5%。这高于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期的6%,但低于3月份14.8%的同比增幅。

4月份出口同比增长得益于上年同期数据疲软,当时为了控制快速传播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上海实施了封控措施。4月份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较3月份下降6.4%,至2,950亿美元。

总的来说,这些数据进一步显示出全球贸易疲软,目前美国和欧洲的支出放缓,那里的消费者和企业正面临高利率、通胀持续和一些银行暴雷的局面。

亚洲其他主要出口国的海外销售也很疲软,4月份韩国出口同比下降14%。4月份台湾出口减少13%,尽管较3月份下降19%的情况有所改善。

经济学家表示,随着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衰退迫在眉睫,贸易不太可能在推动中国经济方面发挥太大作用,尽管到目前为止,出口态势好于许多人的预期。3月份中国出口出人意料同比反弹,这得益于对俄罗斯的出口;俄罗斯是中国的近邻,因入侵乌克兰而受到西方国家的制裁。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学家Zichun Huang在周二的一份报告中告诉客户,在今年晚些时候触底之前,中国出口的放缓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的消费者料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在经历了此前几年工作和日常生活时不时就会受到封控冲击的痛苦日子之后,人们恢复了外出就餐、旅游和购物。

2023年前三个月,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5%,预计第二季度增速将加快,有望达到或超过政府设定的全年增长5%左右的目标。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增长3%,增速之低为过去几十年来罕见。

上周的数据显示,劳动节假期期间,中国旅游人气火爆,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迹象,表明尽管工厂和出口降温,中国经济仍有望反弹。

此前官方公布的4月份制造业活动指数意外下降,从上个月的51.9降至49.2,表明制造业活动在过去一个月萎缩。

不过,许多经济学家对于消费主导的复苏是否可持续怀有疑问。中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年轻人的失业问题尤为突出,而高储蓄水平表明家庭心态谨慎,不愿意过早过多消费。

中共最高决策机构中共中央政治局在4月底对中国迄今为止的复苏力度表示祝贺,但也承认不能保证复苏能长久持续下去。

据官方媒体报道,政治局称,需求仍然不足,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周二的数据凸显了这种不确定性,数据显示4月份的进口同比下降7.9%,这是一个意外疲软的表现。有经济学家表示,这一下降可能反映出,在服务消费受到青睐之际,对商品的需求低迷,对用于出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也疲软。

尽管出口放缓,但进口疲软使中国4月份的贸易顺差从3月份的880亿美元扩大到逾9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