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科技独角兽遇现金危机,与中国抗衡之梦破灭

教育科技公司Byju's理论上是印度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

图片来源:manjunath kiran/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印度的教育科技公司Byju's曾是这个亚洲国家创业热潮的典型代表,在新冠疫情剥夺学生上学和受教育的机会之际,该公司满足了全国数以百万计学生的需求,同时还获得了极高估值。

但现在Byju's成为一个象征,代表了印度在承诺创建可与阿里巴巴(Alibaba)和腾讯(Tencent)等中国巨头相抗衡的互联网企业方面存在的一切问题。印度大热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曾吸引了软银集团(SoftBank)和Tiger Global等投资者,如今正面临着财务责任和纪律、价格高昂的收购、令人眩晕的估值以及投资者是否高估了印度整体潜在市场(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简称TAM)等问题。企业公开上市已被推迟,裁员现在几乎天天发生。

上个月,印度打击金融犯罪的机构中央执法局(Enforcement Directorate)以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Act)为由突击搜查了Byju's在班加罗尔的经营场所,并声称查获了一些罪证文件。这家理论上仍是该国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坚称,相信此事将以及时和令人满意的方式解决。

过去一年,随着融资寒冬的到来,投资者开始质疑投资组合中的公司在现金消耗、收购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经济学理念的问题,从而令Byju's陷入一个又一个争议。该公司最新获得的估值为220亿美元。目前,Byju's仍未报告过去两年的财务业绩,而之前一年提交的财务报表因乏善可陈的数字而令人意外。据当地媒体今年3月份报道,贝莱德(BlackRock)已将其对Byju's的投资减记近一半,而此时Byju's预期中的增长甚至远未实现。所有这些都将使Byju's的下一轮融资变得极其困难。

这些问题并不都是企业特有的。印度初创企业的投资者逐渐意识到,推动线上消费的只是印度整体互联网人口中的极少数网民,而且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使消费能力更均匀分配。根据Blume Ventures最近的一份报告,印度线上消费的50%是由约4,500万网民贡献,只占印度8.5亿网民总人数的很少一部分。此外,印度最富裕的3,000万家庭以外人群的消费锐减。

根据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去年的一份报告,2021年,印度只有26%的家庭收入超过1万美元。这对于麦肯锡(McKinsey)管理合伙人Bob Sternfels等人来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现实。Sternfels宣称,这不是属于印度的十年,而是属于印度的世纪。

经过数年的大举业务扩张和收购,印度的独角兽企业陷入了严重的现金危机。随着独角兽企业抵制以低得多的估值进行下一轮融资这种令人不快的可能性,大规模裁员和缩减业务现已成为一种常态。根据数据提供商Tracxn的数据,印度处于发展后期的初创企业在2022年只筹集了约176亿美元,远低于2021年的353亿美元。

如果美联储的紧缩周期没有很快结束,且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那么印度的初创企业可能很快就不得不接受下一轮令人痛苦的融资。正如Byju's的教师们可能在融资总额不太合理的情况下会说的那样,印度创业圈的投资者显然没有做足功课。他们正吃一堑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