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警槍殺非裔青年暴動延燒 民眾憂2005年騷亂將重演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29日專電)法國17歲非裔青少年奈爾因拒絕臨檢遭員警射殺,引發連2天的全國暴動,事態延燒,許多人擔心造成動盪的2005年騷亂將再次上演。法媒分析,政府打出安撫牌,避免暴力鎮壓讓危機惡化。
法國17歲非裔青少年奈爾(Nahel)27日開車拒絕服從路邊攔檢,遭巴黎西北郊南泰爾市(Nanterre)警察近距離開槍射殺。員警疑似濫權暴力便在第一時間說謊,引發民眾怒火,巴黎郊區與法國各大城市都出現騷亂。
受害者母親呼籲起身抗議,眾怒與城市騷動在28日至29日清晨持續延燒,許多市政府與警局、車輛、路障、垃圾桶等遭放火,警民對峙與暴力衝突,參與動亂者投擲汽油彈和煙火,路邊隨處可見汽車等殘骸。
巴黎郊區等城市的公眾運輸路線已經宣布晚間暫停行駛,當局預計接下來幾晚都會有動亂情勢發生,部分城市也於今天傍晚宣布實施宵禁,全國警方高度戒備。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於29日一早召集部會首長召開危機會議,表明了情勢的嚴重性。
今天下午民眾舉行遊行悼念奈爾,呼籲司法伸張正義。遊行約6000人參加,氣氛緊張,活動中段起開始出現衝突。
事件導致的全國騷動不僅重新掀起輿論對員警執法策略的辯論,也因受害者的非裔背景,讓許多民眾擔憂「2005年全國暴動」將捲土重來,「2005年夢魘」一詞在今天躍上各大媒體。
法國郊區暴動近20年後,一名政府顧問向20分鐘報(20 Minutes)坦言,「2005年幽靈如影隨形」,且看到社群媒體上逐漸組織的騷動「令人憂心」,「有事件可能引爆的所有因素」。
一位因暴亂而有家歸不得的30多歲女性艾瑪(Ama)告訴費加洛報(Le Figaro),「這讓我想起2005年」,但她表示理解反抗起事,認為郊區的警察太有威脅性。
2005年秋天延燒全國的暴亂自巴黎北郊塞納聖丹尼省(Seine-Saint-Denis)爆發,起因是警察追逐17歲與15歲躲避盤查的「可疑」非裔青少年,導致兩人誤闖高壓電所並遭電擊致死。
不滿市民組織遊行,維安部隊強硬鎮壓,甚至向一間清真寺大門投擲催淚彈,衝突越演越烈,動亂立刻擴散。2天後,政府的強硬手段使全法陷入暴動之中,情況一發不可收拾;一週後,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近一個月後暴動才平息。
政府當時的反應可謂火上澆油,時任內政部長的前法國總統沙柯吉(Nicolas Sarkozy)不僅懷疑2名死者的逃跑動機、否認警方執法過當,還拒絕為朝清真寺投擲催淚彈一事認錯道歉,更公開稱暴動分子「敗類」(racaille),國內外輿論譁然,至今仍飽受批評。
2005年騷亂後,法國才開始正視郊區發展困境、警察暴力執法,乃至移民媒體再現等更深層的社會議題。
重點週刊(Le Point)、哈芬登郵報(HuffPost)、解放報(La Libération)等媒體都不約而同分析這次暴動與2005暴動夢魘的異同,以及政府應從2005暴動中學到的教訓。
從對危機的應對可看出,政府顯然意識到,要確保不會犯下2005年騷亂時的各種錯誤,因此採取安撫懷柔政策,並訴諸司法還原真相,38歲的開槍員警也已經因蓄意殺人罪接受偵辦。
目前為止,與沙柯吉親近的現任內政部長達馬南(Gerald Darmanin)非常謹慎,不斷呼籲冷靜,避免讓自己顯得態度高傲,甚至打出親情牌,說「我自己也是父親,當一位年輕人在這樣情況下逝去,激動情緒是正常」。他表示若拍到警察執勤的影片屬實,則無法合理化員警的舉動。
馬克宏也避免重蹈時任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的覆轍。正訪問馬賽的馬克宏呼籲各方冷靜,第一時間譴責悲劇「無法原諒且沒有理由」,並於今早成立跨部會危機小組。2005年席哈克則等了10天才出面發言,對事件完全失去掌控。
黃背心運動小檔案
起因:法國政府為挹注發展再生能源等措施,規劃於明年元旦起調漲汽油稅及柴油稅,部分用路人反對政府在未顯著提升購買力的情況下調高稅率,在全國發起串聯抗議和封路行動。
特點:抗議者穿上螢光黃背心作為識別,因此稱為「黃背心」運動;活動特殊處在於發起者不是工會或政治團體,而是一群對政策抱有相同憤懣的民眾。
抗爭歷程:
- 11/17:首度在全國走上街頭
- 11/24:第2波示威活動
- 12/1:第3波示威活動,活動因暴力行為變調,警方逮捕超過400人,另有133人受傷,堪稱近年最嚴重的暴力抗議。
- 12/4:總理菲力普宣布暫緩調漲燃油稅6個月。
近20年來,法國族群衝突與警察暴力問題仍然無解,每當有案件發生,總能輕易挑撥敏感神經,成為法國社會令人憂心的未爆彈。接下來幾天,政治人物的處理態度將左右事態走向,安撫政策是否奏效有待觀察。(編輯:張芷瑄)11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