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凌
2023-06-01T11:45:09.276Z
消费与投资,国企与民企:哪个才是中国经济的根本?(资料图片)

(德国之声中文网)最近,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老师接受采访时,再次重申了一下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长期的经济增长不是靠消费拉动的,而是要靠投资。本来嘛,怎么可能大家胡吃海喝一下,就能把经济搞上去了呢?但是这样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却被著名企业家和投资人段永平先生质疑:在他看来,经济增长需要消费拉动,因为没有消费的指引,企业家甚至都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投资,更何况,投资本来就是为了满足消费。没有了消费,谈投资还有什么意义?

消费与增长:孰轻孰重?

这个隔空对话,完全体现了一个经济学者和商业人士的区别: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很注意区别不同的场景。比如林毅夫老师在讲上述逻辑的时候,必定是在一个长期增长模型的范畴里面论述的。这个长期的含义,不一定就是老百姓认为的“很多很多年”,而是指市场的供求基本平衡的长期状态。另外一方面,经济学也承认:在短期内,实际的经济运行时时刻刻充满着不平衡,不是供大于求,就是供小于求。但是只要这个不平衡是局部的、短期的,那么终归围绕平衡状态波动,所以从一个较长时期看,平衡才是一个稳态。既然供求平衡,那么只要投资越多,产出自然越大,增长当然就越快。这个不难理解。

相关图集:2022年经济回顾

新冠被抛之脑后?:两年新冠大流行后,2022年初,西方经济界对未来有了更多憧憬,预测供应链将自我修复,居家工作的员工会继续保持生产力,更多人会出门购物、用餐和旅行。人们做好了将新冠抛之脑后开始新生活的准备。但现实却有很多意外。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二月下旬,俄罗斯大举入侵乌克兰。西方国家继而对俄罗斯采取大规模制裁,在俄西方企业不得不决定去留。包括麦当劳、各种奢侈品品牌在内的许多公司。甚至一些石油公司都离开了俄罗斯。但是,尽管受到制裁,俄罗斯仍继续通过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能源、能源、能源!:随着俄罗斯减少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能源价格陡升,北溪1号也停止了运行。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里,欧洲人第一次意识到缺少能源会意味着什么。政府要求公民和企业减少用电、用气或用热水。在严重依赖廉价俄罗斯天然气的德国,人们开始讨论去工业化问题。
马斯克买下推特:4月,马斯克宣布成为推特最大的股东,几周后又称将完全收购这家社交媒体公司。之后,他曾试图放弃收购,因此卷入指控和诉讼案。最后,马斯克于10月底以440亿美元的交易额完成了对推特的收购,并在几天之内解雇了大约一半员工。许多高级雇员被辞退。这难道就是马斯克著名的“创造性的破坏”?
通货膨胀加剧:随着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美国、英国和欧洲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几十年来的最高点,食品等商品、运输及船运价格都急剧攀升。各中央银行提高了利率,但这并不足以抑制通货膨胀。股票表现不佳,储蓄贬值。商品越来越昂贵,餐馆也一再推出新的价目表。
保时捷上市:大众汽车和保时捷决定分道扬镳。保时捷登陆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IPO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大众汽车和保时捷创始人家族仍是保时捷最大的股东。两家公司都表示,他们需要自主权和资金来大力投资电动车技术、自动驾驶、软件和电池开发,以保持竞争力。
中国面临多重压力:中国的新冠政策导致长时间不断封城,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影响。该国的房地产市场受到更多的监管,新房销售下降,许多地方的开发商停工。12月初突然放开后,市场虽然表现出期待,但因为感染者众多给经济带来新的压力。这些会不会引爆下一个大的经济危机?
加密货币危机:对于加密货币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年份。比特币的价格下降了65%以上,在萨尔瓦多,有人呼吁取消将比特币作为官方货币。更具戏剧性的是,稳定币Terra5月崩溃解体。11月,主要的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申请破产,波及大约一百万名债权人。许多人担心投资者可能会被吓跑,从而毁掉整个加密货币行业。
美国高科技企业裁员潮:在推特宣布大规模裁员后,脸书和WhatsApp的所有者Meta宣布解雇1.1万人,约占其团队的13%。早些时候,该公司就取消了员工的免费晚餐和干洗服务。Snap宣布重组并解雇了20%的员工。
乐观展望2023:毫无疑问,过去的一年是黯淡的一年。乌克兰的战争仍在继续,其他危机也远未结束。然而,有危机的地方也有创新。新的科技和医疗技术,快步走向绿色能源,更有社区意识的新的社交媒体平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期待。

延伸阅读——世界苦于通胀,中国要担心通缩吗?

但是作为实际的商业人士,往往更加注重短期的变动。在短期内,因为不平衡是常态。我们看到的经济增长缓慢,甚至经济负增长,往往伴随着供大于求,生产能力闲置。这在我们的财经新闻里面,往往有很多指标来描述。比如现在中国经济复苏乏力,就是由那些企业利润下降20%,采购人经理指数不足50,或者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比较低等等来勾勒的。这些指标给投资者的直觉就是:因为消费不振,所以产出下降,或者增长乏力。因此,拉动增长的药方当然是促进消费。

应该说:基于短期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态提出来的促进消费拉动增长(注意,此处的增长是短期增长),和基于长期供求平衡条件下说的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注意,此处的增长是长期增长),并不矛盾,反倒是相辅相成。

除了消费和投资的不平衡,中国经济还有一个特殊的不平衡,那就是国有和民营在经济增长中的不平衡。最近中国政府公布了两个相互架的数据,比较有趣:一方面,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国有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5%,形势大好;但另外一方面,统计局的数据却显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下降了20%。这中间的区别,一个可能是国有企业的利润上升,民营企业的利润下降;另外一个可能是工业企业利润下降,而非工业的比如金融在上升。因为金融企业主要还是国有的,所以从利润的此消彼长来看,国进民退这个趋势隐隐地又出现了。

数据显示中国青年人失业率达到20%左右(资料图片)

消费低迷的结果直接导致的是民营企业的投资欲望下降,而民营企业承担着解决全社会就业的重大任务,民营企业的营业状态不佳,直接导致的也是就业率下降,老百姓收入不稳定,这又进一步强化了消费不振的预期。而国有企业往往承担着国家重大任务,比如大飞机上天,高铁建设出国,即便短期经济供大于求,增长乏力,也不改变这些重大任务的方向和进步速率,因此,相较而言,国进民退成了一个合理的结果。

这种趋势在短期内存在不足为虑,但是如果成为一种常态,则不利于经济增长,尤其是长期的增长。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只有齐头并进,才能使经济健康稳健。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并且要约束政府部门或者地方政府随意出台一些政策,去改变民营企业的准入规则。这样才能降低投资风险,促进民营企业增加投资。

同时,对于国有资产,应该进一步盘活,有退才有进:让国有资产从一些已经很成熟的行业中退出,让市场竞争在这些成熟行业中发挥更加经济有效的作用;而退出的国有资产,可以进入那些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非常关键的,被卡脖子的领域,突破技术瓶颈,然后再技术外溢从而整体经济受益;也可以进入民生领域,通过公共设施的完善,来带动私人消费,拉动民营企业的投资欲望。这样的话,中国经济的前景还是值得乐观的。

 

沈凌,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