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华
2023-06-23T13:30:55.760Z
拜登表示,不认为自己针对习近平的言论会影响美中关系。图为2022年11月印尼G20峰会上的习近平与拜登

(德国之声中文网)拜登本周二在加州的一次竞选筹款活动中说:“习近平之所以非常不高兴,是因为当我(下令)击落那个装有两大箱间谍设备的气球时,他不知道气球在那里。不,我是说真的。这对独裁者来说是极度的难堪,当他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时。它(气球)原本不应该去那里,它被吹离了航道,穿过阿拉斯加,然后向下穿过美国。” 对此,中方反应特别强烈。不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说,“美方有关言论极其荒谬,极不负责,严重违背基本事实,严重违背外交礼仪,严重侵犯中方政治尊严,是公开的政治挑衅”。而且,中国驻美大使谢峰也强烈抗议,要求华府采取行动化解拜登言论负面影响,否则将“承担一切后果”。

而拜登总统似乎对此不屑一顾,丝毫没有要收回这种说法的意思。 相反,他把他的这种做法看成中美之间存在的不同意见的表现。正如美国国务院首席副发言人帕特尔在回答记者对中共反应的提问时说,“总统和国务卿已经非常明确表示,我们将继续负责任地管理美中关系,与北京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但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会直言不讳地表达我们的分歧。总统、国务卿非常清楚美中存在分歧的领域,包括我们在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方面看到的明显差异”。

中国的外交与百姓的脱钩

在国际范围,中方这次抗议纷纷扬扬,好不热闹。但在国内,却没有一个媒体提及此事。 境外跟国内完全两种情景。 

国际关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外交是国内政治的一部分”, 或者说“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反映”。 这个说法确实符合一般国家的情况,但是这次“独裁者”风波中方的做法似乎正好说明的相反的道理:即中国的国内政治与外交至少在这一点上一点关联都没有。中国官方常会把“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一词挂在口上,而这次拜登对习近平的评论肯定属于这种类型。但奇怪的是,中国官方有意地不让百姓知道有此事的发生。如果百姓根本不知道有此事存在,怎么能知道这是伤了他们的心呢? 

在拜登发表“独裁者”言论后,中国驻美大使谢峰强烈抗议,要求华府采取行动化解拜登言论的负面影响

习近平经常鼓励党员们要加强自信心。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中共的自信心有多大呢?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在本月美洲国家组织第53届年会上强调,中国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换言之,中国本来应该是世界民主的领袖,但拜登却把这个“事实”完全颠倒了。 但如果真的是最好的民主,那理论上来说,就没有自信心的问题,为什么在拜登对习近平提出这种称呼时,却不让老百姓知道呢? 

拜登的动机

心平气和地说,拜登在布林肯刚结束访华就发表如此的言论,确实有点不太符合外交惯例,至少这本身在冲淡布林肯在北京已经制造的气氛。但他如此做不是没有他的理由。这里我们没有必要讨论习近平是否是个独裁者的问题。而是这个称呼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使用。  首先,布林肯的访华,民主党的对手共和党已经对拜登政府提出了对华软弱无力的批评。而拜登可能想在美国社会显示出他对威权主义的中国并非如此。

再次,拜登的言论也算是回敬布林肯在北京受到的侮辱性的待遇。当习近平会见布林肯时,其座位的安排足够说明习近平极其傲慢无理,两旁则是中美双方代表。这显然违反起码的外交礼仪。这种布局使人感觉习近平把布林肯当成前来朝圣的番邦史臣,习在中央,犹如唐朝皇帝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对使臣训话。

最后,这也算是拜登外交思维的一部分,即开诚公布地表明民主制度跟威权制度的不同。他在跟印度总理莫迪会面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美中关系不像美印关系那样处于现在的状态,一个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都是民主国家,所以彼此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尊重”。 缺乏尊重和信任是目前这两种不同政治制度存在的问题的最明显的表现。既然不存在相互尊重和信任,那就干脆挑明吧。

当然,也应该看到,拜登如此做法,跟他要适当处理好中美关系的初衷,还是有矛盾的。 

相关图集:布林肯访华哪些细节吸睛?

不铺红地毯、只给画红线:布林肯此次北京之行是美国国务卿5年来首次访华,也是拜登政府上台后美方访华的最高级别官员。不过,当布林肯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没有红地毯,没有人献花,到场迎接的中方官员只有相对级别较低的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长杨涛。有意思的是,机场地面还画有几道红线,而现场照片也正好捕捉到布林肯脚踩“红线”的瞬间。在中美关系处于历史性低谷之际,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具有象征性意义。不过,也有专家指出,除了希拉里·克林顿2012年作为国务卿访华时中方为她铺了红地毯外,克里、蒂勒森、蓬佩奥等美国国务卿抵达中国时,停机坪也没有红地毯。
中国官媒不提布林肯说了什么:布林肯6月18日早上抵达北京,下午抵达钓鱼台国宾馆,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会谈。不过,中国央视18日晚上7时播出的《新闻联播》却没报道此事。对于布林肯和秦刚长达6、7个小时的会谈,中国官媒新华社等只报道了秦刚以训诫口气表达的中方立场,但未提布林肯说了什么。新华社称,秦刚表示,“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并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也是最突出的风险”。
分析:为习近平11月出席旧金山APEC峰会铺路:布林肯在与秦刚会谈后在推特写道,双方讨论了如何通过开放的沟通渠道负责任地管理两国的关系。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指出,布林肯强调了双方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的重要性,提出和中国在一些议题上可以合作,但同时表示,美国将继续保护美国人的利益,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华尔街日报》先前分析,美中最近恢复对话的驱动力之一,是定于11月在旧金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北京希望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该会议并与美国总统拜登单独会面铺平道路。
口罩的意义:从现场照片可以看到,在布林肯率领的美方代表团分别与中国外长秦刚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为首的中方代表团会晤时,除秦刚、王毅以外的中方人员都戴着口罩,美方人员除布林肯外也“入乡随俗”地戴上了口罩。今年3月北京斡旋沙伊两国达成协议的画面显示,在三方会谈上,所有官员都没戴口罩,与现在布林肯会晤北京官员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悬念揭晓:直到最后一刻,中国国家主席、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是否会接见布林肯一直是一个悬念。就在布林肯抵达北京的前夕,中国主席习近平会见了微软前总裁盖茨,称其是老朋友,并表示他始终寄希望于美国人民。分析家认为,如果习近平不见布林肯,那中美关系将会更加堪忧。如果见,双方关系可望进一步缓和,习近平11月赴旧金山参加APEC峰会时也可能对美国进行一次正式访问。
布林肯完成此行的主要目标:按惯例,美国国务卿访华,中国领导人都会与之会晤。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布林肯前任蓬佩奥2018年10月访问中国时,习近平就没有见他。当时,中美贸易战已经登场,美国副总统彭斯刚刚发表强硬的对华政策演讲,双方关系非常紧张。如今,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在中国气球侵入美国领空事件后推迟访华的布林肯,意味着中美将保持高层沟通,而布林肯也达成访华前宣布的与中国进行“坦率、直接和具有建设性”讨论的主要目标。会谈中,习近平坐在正中,左右手的长桌分别坐着中美官员。习近平和布林肯均没有戴口罩,而此前在与布林肯会晤中没有戴口罩的秦刚和王毅则和其他官员一样戴上了口罩。

风波如何平息?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驻美大使谢峰要求华府采取行动化解拜登言论负面影响,否则将“承担一切后果”。而美方肯定没有任何收回此称呼的意愿,那中国是否会像谢峰说的那样对美国进行制裁呢? 中方指的后果将是什么东西呢? 

我们可以想象,中共将继续保持没有军事热线那种僵持状态? 同时,在今后中共会在台湾海峡、中国南海继续拦截更多的美舰、美国军机? 这里的问题是,中共是否会为了惩罚美国,而背弃对布林肯的诺言,在军事上支援俄罗斯? 如果真的这样做,可谓对美国是最大的打击。但北京也知道,这种做法肯定会激怒欧洲人。这将破坏中国目前在欧洲取得的“成果”。 所以,最终还是不会这么做。 干预美国大选,使得拜登明年大选中落选? 这似乎也会得不偿失,因为共和党的反共情绪似乎更大。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拜登希望的尽快与习近平的会面在今后一两个月内暂不会发生。 同理,拜登希望的,除了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军事、技术上的竞争,中美还是可以管控危机,至少在短期内肯定会大大打折扣。 

最好的解决方法,只能通过时间消磨,从而使中共表面上的忘却。既然中共没有就此事对国内百姓有任何交代,那么忘却这件事并非那么难。 当然,作为习近平本身,这一切并非是令人愉快的事。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徳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 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3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