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社6月1日电】日本的初创企业出现了华人青年创业者大显身手的身影。他们凭借日本的制造技术和华人圈的人脉关系开展业务。相关团体提供支持的动向也在增多,比如举办商业大赛等。背后的一大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激烈的中国国内,在因留学等结缘的日本创业。

位于东京的“BionicM”(健行仿生)公司开发了能根据人的动作产生动力的“假肢机器人”,社长孙小军(35岁)介绍称,这款假肢融入了大量的日本技术。他9岁时因骨肉瘤右腿截肢,自己也使用假肢。他赴日交换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于2018年创业。

假肢的本体在中国生产,但半导体等精密部件多为日本制造。孙小军表示,在和日本同事边试错边开发的过程中,日本人追求品质的态度令他吃惊。

孙小军称,为了打造出“想给别人看的假肢”,也十分重视设计。未来还打算进军美国,像通过纯电动汽车(EV)改变世界的特斯拉那样,希望能改变人们对假肢的印象。

“株式会社东京”(东京)是一家专注于电梯数字广告的公司。社长罗悠鸿(29岁)表示,中国的商业模式在竞争中不断精进,就像古代的日本遣唐使那样,可以从中国学到很多东西。

父母都是中国人的罗悠鸿在日本出生并长大,精通日语和中文。学生时代他就想经商,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市值数万亿日元的企业,这让他看到了广阔的前景。他透露,为了弄清需要多少前期投资等,研究参考了中国的成功案例。

该公司还与深圳的一家企业合作研发特殊的广告投影仪。罗悠鸿说,华人创业者的优势是能最大程度利用中国的资源。

华侨华人经济团体“日本中华总商会”(东京)去年9月为扶持越来越多在日创业的华人同胞,主办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约有30家企业角逐创意,开发出能在洗澡后称重的“智能浴垫”的公司获得冠军。

总商会的会员主要是二战结束后赴日的“老华侨”和改革开放后来的“新华侨”。数字领域的发展为创业提供助力,最近有不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加入。

去年12月,部分华人企业家还举办了汇聚约100人的研讨会。为创业者提供支持的主办方夏目英男(27岁)表示:“华人的创新能力对提升日本经济活力不可或缺。希望创造出让日中两国交融互鉴、诞生新业务的机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