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谈吸引眼球之际 李强总理悄悄出国
就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会面引起关注之际,中国总理李强悄悄抵达德国,开始其德法之行。这是这位任职三个月的总理的首次出国,选择欧洲大国德国和法国,应该是中国在与美国对抗的大背景下拉拢欧盟的重要举措,但李强能在德国和法国做什么呢?此间舆论颇表怀疑。
首先,李强总理上任三月以来政绩方面差强人意,时事评论员邓聿文在写给美国之音题为“李强,中国的‘隐身总理’”一文中形容:“人们不记得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甚至都不知道他有什么活动。官媒也是淡化处理,他的活动很少出现在党媒头版,即使放在头版,也多是短消息,感觉是这个人和这些活动都不重要,没有可关注的价值。”作者认为,这是因为“李强碰上了习近平‘巨人’”。
的确,李强的仕途,成也习近平,笼罩在阴影中也是因为习近平。作为习近平的亲信,他在上海担任一把手时力行“坚决清零不动摇”,上海人怨声载道,习近平高度赏识,不但成了政治局常委,还成了国务院总理。但这种特殊的亲信关系也导致他被覆盖在习近平的阴影下,言听计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连被视为弱势总理的他的前任李克强都不如。
李克强至少在习近平推广雄安大计的时候,可以不去雄安。而习近平前不久再度视察雄安,李强却紧随身后;在习近平宣传坚决清零不动摇的时候,李克强还可以推出国务院十九条,强调防疫不能一刀切。在全国人大记者新闻会上,李克强还说出全中国还有六亿人每月收入不足一千人民币的事实。
不要遮盖总书记的光辉,似乎成了李强总理的行动指南。李强主持国务院首届会议布置工作,布置的头条任务是学习习近平的讲话,他主持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全面“习化”,唯习近平马首是瞻。
这两天,北京在忙中美会谈,没有李强的事,出国了。反而一切变得简单了,他是中国的总理,他不需要在国外“隐身”。习近平对他如何有影响力外界摸不着头脑,关键是看他代表中国来做什么?但看来并不容易。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与李强会谈时定下来基调:“德中合作仍然重要,但今非昔比”。他补充说:“中国是德国和欧洲的合作国,但在政治舞台上也越来越是一个竞争者和敌对者”。
的确,在默克尔担任总理时期,中德之间曾有过一段“蜜月”。中国是德国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也是德国汽车非常重要的市场,柏林对中国一直“礼让三分”,但这一切都过去了,这一切都与李强的“导师”习近平执行的独裁政策有关。德国6月14日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甚至把中国列为“敌对力量”。
德国政府在『国家战略安全报告』指控说,“尽管中国是合作者,但其行动与我们的利益和价值观背道而驰。”
法新社报道分析,中国经济遭遇困境,寻求化解之方,这是李强访问德国的主要动机。在德国一方,柏林正在设法减少对北京在贸易层面的依赖。德国总理朔尔茨周一对德国工业界说,“德国没有兴趣阻碍中国发展经济,但同时德国加倍小心避免在未来陷入经济依赖中国的危险局面”。
美国智囊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中国专家伊恩-约翰逊告诉法新社,李强是“习近平的经济沙皇,他负责扭转陷入困境的经济,因此,访问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欧洲是有意义的”。
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的布伦纳(Thorsten Brenner)分析:"对中国来说,德国是欧洲最重要的角色,随着与美国关系的恶化,北京有兴趣表明它与欧洲最大的角色有着建设性的关系。"问题在于德国人是 "继续通过假装与北京达成广泛的协议来玩游戏",还是 "通过坦诚相待并将最终声明限制在有真正合作前景的领域来选择一条新的道路"。
恐怕专家们高估了李强总理的能力,“经济沙皇”之类也是习近平前任时期的说法,什么经济沙皇,政法沙皇等等,现在中国如果有沙皇,只有一个,那就是习近平。
李强在谨慎地沿着习近平指引的道路前进,甚至表现在首次出国的细节上,新华社报道特别指出,“6月18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乘包机离开北京”。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出访乘坐专机,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出访根据工作需要可乘坐民航包机或班机。”
为什么乘包机不乘专机?网友云青天评论:“不与天子同仪仗出行,撤除僭越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