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團隊發現小腸癌在全球及本港發病率明顯上升
中大發現小腸癌在全球及本港發病率明顯上升,而高收入地區發病率亦較高。
小腸癌屬罕見癌症,早期患者平均5年存活率有8成,晚期則跌至只有4成,因此早期診斷很重要。中大醫學院與環太平洋大學協會合作,首次估算小腸癌的全球分布,並分析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結果顯示,全球近10年的小腸癌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而香港的發病人數於10年間增加一倍。按醫管局數據,本港小腸癌新症由 2011年88宗增至2020年164宗,死亡個案由 2011年的38宗增至 2020年的60宗。
團隊發現小腸癌發病率與各地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良生活習慣、代謝疾病及炎症性腸病患病率等有關連,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發病率普遍較高;研究詳情已於國際醫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發表。
小腸癌常見症狀包括腹痛、厭食、消化道出血、體重減輕、穿孔、小腸梗阻和梗阻性黃疸。由於小腸癌較難察覺,往往在轉移後才被診斷,導致治療效果相對較差。
研究團成員之一,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說,全球小腸癌發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可能歸因於環境風險因素增加和醫學進步更多人被診斷出來。醫學界值得進一步探索導致這些流行病學變化的原因,為防治小腸癌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