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再次折戟“中国梦”

中国在过去十年逐步开放了自己的金融市场。

图片来源:alex plavevski/Shutterstock

华尔街一直对想象中的中国财富垂涎三尺。现在它终于有了机会,事态却并不是完全按计划走向

历经多年的拖延和迟疑,中国在过去十年逐步开放了自己的金融市场。首先,外国投资者被允许通过中国内地的港股通机制购买在沪深两市上市的股票。其次,在2018年和2019年的中美贸易战之后,外国公司被允许在中国经营自己的全资投资公司,以便挖掘中国蓬勃发展的资产管理需求

安永(Ernst & Young)去年估计,该行业在中国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16万亿美元。贝莱德(BlackRock Inc., BLK)和富达(Fidelity)等公司已经为人民币计价的公墓基金筹集了资金。高盛(Goldman Sachs)等投行现在也可以全资控股其在华证券公司。此前,他们需要与当地合作伙伴组建合资企业。

然而,进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首先,对外国投资公司的“大开放”恰逢中国股市表现平平之时。在经历今年的强劲开局后,中国股市的涨势很快偃旗息鼓。追踪沪深两市主要股票的沪深300指数今年至今仅上涨2.4%,表现落后于大多数其他主要市场。这还是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萎靡两年之后的表现。境外投资者(其中包括那些位于香港的投资者)目前在沪深两市持有约3,640亿美元的股票。据万得(Wind)数据,这一规模仍然不到整个市场的3%。

除市场表现欠佳外,境外机构投资者仍面临着监管问题。例如,中国严格的数据规定导致他们的中国子公司很难与本国总部分享许多重要信息,例如其基金的实际表现如何以及客户是谁等基本情况。

与此同时,在IPO排行榜上,曾帮助将许多中国企业推介给全球投资者的外资投行也落后于本土竞争对手。在许多中国企业选择在沪深而非香港上市的背景下,情况尤其如此。Dealogic的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中国内地交易所的IPO体量每年都超香港。

和他们的资产管理“血亲”一样,外资投行的处境也没有好到哪去,他们同样面临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监管制度,以及中国和西方之间日益恶化的地缘政治局面。而且不幸的是,这两方面往往是密切相关的: 西方监管机构不断呼吁提高中国上市公司提高财务和商业行为的透明度,中国政府则越发痴迷于数据和技术安全。中国在过去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基本处于封闭状态这一事实,也没有发挥什么助力。

根据Dealogic的数据,今年和去年在中国内地承销IPO的前十大银行中没有一家外资银行。回顾2018年,前十大承销行中有一半是外资行,包括高盛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由于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热情降温,一些美国投行也放弃了香港IPO的委托

长期以来,中国被视为一座等待华尔街挖掘的金矿——万事俱备只待获批开矿。然而事实证明,这并非易事。大量的淘金工作一直在进行,但金子似乎依然极为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