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骚乱、通缉流亡港人、欧美对华“去风险”和本周更多重要故事

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上防暴警察布防(1/7/2023)

图像来源,Reuters

一周前巴黎郊区的一起青年被警察枪杀事件引发了席卷法国全国的暴力示威浪潮,直到上周末方告平息。本周,法国上下为此事自省,拷问这个国家的社会状况。

在地球的另一边,中国香港特首李家超上任一周年,国安警察宣布通缉八名身处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民主派人士,相关国家表达强烈不满,北京反呛有关国家诋毁中国,包庇罪犯。

在更大范围的中外关系方面,美国财政部长珍尼特·耶伦(Janet Yellen)开展对华访问之际,西方寻求对华经济”脱钩“与”去风险“的讨论又再回到公共舆论视线当中。

刚刚过去的一周,BBC中文以上新闻内容受到读者的关注。如果你错过了它们,我们带你一一回顾。

Presentational grey line

1. 法国骚乱:从警察枪杀青年到全国街头怒火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体材料

巴黎一名少年被警察枪杀,引发波及图卢兹、里昂、马赛等多地的暴力抗议活动。

6月27日,法国警察在巴黎郊区楠泰尔(Nanterre)枪杀了一名17岁的阿尔及利亚裔男孩纳赫勒(Nahel M)。这名少年的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法国种族问题的不满。

骚乱从当天开始,持续到周末。法国从南到北,从巴黎到马赛多个城市出现打砸抢烧事件,市政厅、学校和警察局被放火烧毁。

BBC欧洲事务编辑卡蒂亚·阿德勒(Katya Adler)指出,这种类型的骚乱在法国并非闻所未闻。但强烈的情绪席卷了整个国家,无论是同情警察还是同情郊区和受害者家属的人。自2005年夏天以来,这种情绪在法国从未出现过。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体材料

被杀少年家人告诉BBC,使用致命武器法律必须改革。

2. 香港国安警察通缉流亡港人再引中外争端

中国香港警察国家安全处7月3日宣布通缉八名流亡港人,并对每人悬红100万港元(12.77万美元;10.06万英镑;92.62万元人民币),被点名的八人均身居英国、美国或澳大利亚——这些国家与中国之间没有引渡条约。

香港的举动随即引来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James Cleverly;柯维立/祁湛明)与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Penny Wong)等人批评。中国反驳称有关国家“公然诋毁香港法治和人权状况,污蔑抹黑《香港国安法》”,其中尤其指责英国“公然庇护通缉犯”。

被通缉者之一,目前居于英国的前香港立法会议员罗冠聪表示,由于有悬赏的存在,他需要在透露自己的行踪方面“更加小心”。

另一名被列入通缉名单的流亡活动人士,“香港民主委员会”执行总监郭凤仪称,悬赏的目的是威胁她和其他活动人士。

在英国,执政与在野党派议员均在议会向克莱弗利施压,要求他对中方作出强硬回应,包括放弃考虑任何访华计划。

在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承诺在未来一年内根据《香港基本法》第23条完成余下的国安立法,北京颁布的《香港国安法》所具备的“治外法权”再次受到讨论。

3. 李家超就任香港特首周年,事事以国安为先?

李家超接受专访(中新社2023年7月1日发布图片)

图像来源,China News Service

2023年7月1日是香港主权移交26周年,也是李家超就任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一周年。来自官方媒体的报道与文章罗列了李家超一年来的“成果”,中国政府驻港最高代表、香港中联办主任郑雁雄甚至说:“昔日熟悉的、可爱的香港回来了。”

然而,民间对其政绩几何的议论似乎并不特別热烈。分析人士又向BBC中文指出,他们认为李家超过去一年最突出的,是“事事都讲国安”。

就在紧接的7月5日,香港立法会一致通过了整顿区议会制度方案,直选席位将减至20%,余下属政府直接或间接委任;直选参选人须取得政府指定组织的委任委员提名,并通过国家安全审查。

李家超称,这是全面落实北京提出的“爱国者治港”原则。

4. 耶伦访华与“脱钩”和“去风险”讨论

俯瞰山东青岛港(资料图片)

图像来源,Reuters

美国财政部长珍尼特·耶伦(Janet Yellen)本周末访华,这是给世界两大经济体重建桥梁的高风险尝试之一。

虽然一些知名人物促请美国彻底断绝对华经济联系,但耶伦向北京表示华府无意将两国经济脱钩。7月7日她在会晤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时说,华盛顿寻求“健康的经济竞争”,不是“赢家通吃”,而是基于一套使两国都受益的公平规则。

过去三个月,“去风险”(De-risking)无疑是社交媒体的一大热词,风头盖过之前特朗普(Donald Trump)治下美国对华政策中的“脱钩”之说。

从“脱钩”到“去风险”,这是否代表欧美对中国的战略转向?还是战略细化?更重要的是,“去风险”背后到底有哪些考量,中国又为何反对?BBC中文本周给你带来深入剖析。

这次访问也是发生在北京宣布将限制出口电脑芯片关键原材料镓和锗之际。BBC中文探讨北京此举对全球供应链将带来多大影响。

5. 习近平普京虚拟聚首上合组织峰会

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习近平(中)在王毅(右)和蔡奇(左)陪同下参与上合组织领导人线上峰会(中新社图片7/4/2023)

图像来源,China News Service

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在内的上海合作组织(SCO)成员国领导人在7月4日召开的峰会上寻求加强联系,在这个不断扩大的欧亚集团内增进合作,同时强调这一组织不针对任何国家。

组织发表《新德里宣言》,支持成员国落实扩大本币结算份额路线图,并指成员国将拓展和深化合作,促进上合组织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美联社评论指,虽然上海合作组织在继续扩大,但是组织内仍然面临着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摩擦的风险。

6. 越南如何游走在中美之间

北京人民大会堂内越南总理范明政(后左)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后右)见证两国官员签署合作文件(中新社图片26/6/2023)

图像来源,China News Service

今年5月开始,越南因为一艘中国科考船在南中国海的活动频频发出抗议。6月25日,美国“罗纳德·里根号”核动力航母(USS Ronald Reagan 雷根号)访问了越南中部重镇岘港,庆祝美越确立“全面伙伴关系”十周年。

有分析称,中国崛起后,美越两国不仅经贸关系日趋密切,并对北京在南中国海的军事扩张有共同之关切。越南对中国在南海上的主权诉求一直表达抗议。本周一部正要在该国上映的美国电影《芭比》,因为出现一张被视为中国立场的“南海九段线”地图画面而遭到封杀,亦再次引发讨论。

越南是否因为南海问题而转向“亲美抗中”路线?美国奥瑞冈大学美越研究中心主任武有翔教授(Prof Tuong Vu)表示,对越共高层来说,南海的争端并不像外界认为的那样重要。

武有翔教授告诉BBC中文:“他们(越共高层)讨厌这个议题,因为它威胁到政权的生存,这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同时,他们设法利用这个问题从美国获得好处,包括援助和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

7. 时隔84年 年幼纳粹大屠杀幸存者身份曝光

Black and white picture of three girls sitting on a bench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长期以来,三位犹太女孩逃离纳粹德国的这张照片成为一幅具有时代象征性的相片,反覆出现在博物馆、展览和出版物中。照片拍摄地点是英国伦敦的利物浦街车站。80多年来,这三位女孩的身份一直是个谜,直到最近,谜底终于揭开。

照片中间的英格(Inge Adamecz)对拍摄毫无印象,几十年来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当时这位5岁的小女孩与她十岁的姐姐露丝(Ruth Adamecz)一起,逃离了她们在德国布雷斯劳(Breslau),现在是波兰的弗罗茨瓦夫(Wroclaw 乐斯拉夫)的家园。

她们的母亲和小妹留在家乡,后来悲惨的死于奥斯威辛集中营。

现在,英格已经是退休的老人家了。她终于发现自己和2015年去世的姐姐露丝,作为大屠杀和纳粹德国1939年犹太儿童大撤离(Kindertransport ,从纳粹德国大规模疏散犹太儿童逃离的行动)的这段经历,将被世人永远记得。

您也许还会对本周的这些故事感兴趣: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体材料

BBC纪录片:中国政府正在监视你吗?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体材料

专访香港时事漫画家尊子:专栏停刊不代表停止创作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体材料

1998年7月6日凌晨,国泰航空机长金·沙曼(Capt Kim Sharman)执飞CX251航班前往伦敦,成为香港启德机场最后一趟离港商业航班。